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作者:程娟 景涛

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3期

摘要:指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以防城港市防城江两岸为规划目标,利用反规划的方法进行了设计,提出了防城江两岸的发展策略,构建“山——城——江——海”的城市格局。以期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带动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发展战略;防城江两岸 1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概述

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由不同生态景观相互链接而成的自然的生命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绿色通道、公园及其他保育土地,它们可以作为乡土生物的栖息地,维持自然生态过程,更新空气与水体,以及保障社区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体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2]。

目前提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常与其联系的方法就是“反规划”,而若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切入点规划城市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等[3]。 2 防城江两岸概况

防城江发源于十万大山南麓,全长98km,天然落差160m,汇集扶隆江、那勤江、大录江、华石江等较多支流,在界排流入防城港西湾,其水系发达,构筑了防城港市独特的山水风貌,承担防城港市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等综合利用任务。

防城江及其两岸地区位于防城港市西侧,包括防城老城区、沙潭江核心区与西岸新区沿江区域,规划用地主要位于老城区部分。规划范围内土地储备丰富,拥有滨江滨海的双重资源环境优势。

3 防城江两岸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分析

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生态基础设施不但包括传统的城市生态用地系统,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各种生态服务的空间,如大尺度地貌格局、自然保护区、林业及农业系统、地表水及地下水等[4,5]。根据对防城江两岸现有资源进行调查,该区域生态资源丰富,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 山水空间地貌分析

防城江所在的城市区域已初具山水格局形态:外围群山环抱,内部河网密布。防城江水系还包括河西新区的水营沟、城区北面的长歧左干渠,南北向连接长歧左干渠和防城江的洗珠河、以及城区东面南北向流入防城江的那傍河,水系非常发达,构筑了防城港市独特的山水风貌。

3.2 生态用地分析

两岸地区多为未建设用地,绿化情况良好,环境优美。建有伯南公园、灵峰寺,是城区重要的绿轴、“蓝带”。规划区包括“梦幻北部湾”等多个岛屿及多处自然堤岸和江心滩涂。 3.3 文化遗产分析

防城港市具有悠久的少数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气息浓郁,拥有独特的伏波文化、客家文化、京族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优秀文化。世居民族主要有汉族、壮族、瑶族和京族,其中京族“哈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6]。防城港市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多处文化遗址,例如茅岭杯墩贝丘遗址、交东贝丘遗址、潭蓬古运河遗址等。

4 防城港市防城江两岸发展策略 4.1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在保护原有生态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尽量保留规划区内的山体、岛屿、湿地、植被等原生态环境,为城市留下一个山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基底和城市山水格局的公共空间,将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7]。维护和强化“背靠万山,山丘镶嵌,依江面水,碧水蓝天;河在城里,海在城边”的“山——城——江——海”的城市整体山水格局和“城临镜水绿山头,半城山水半城楼”的山水城市风貌,布局: 4.1.1 “背山携山”的山体利用布局

对于规划区内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和低丘,采取保留山丘的策略,作为规划区内的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基础设施的斑块,保持“背靠万山,山丘镶嵌”的自然风貌。保留的山体主要处于以下几处:金华茶公园、民族公园、城市运动公园、知海阁、界排岛山体、鸭毛墩、魁星楼以及龟山应天台。

4.1.2 “依江面水”的水系利用布局

保留防城江及其支流河流水系的完整,作为沿江两岸“面水而居”的滨水空间,用以水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构成“江在城里,城在水中”的水都格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2 保护和恢复防城江及支流水系的自然形态

河流的含义不光是排洪、泄洪,河流是生态,是遗产,它是生活的界面,是城市景观的界面,更是城市形象的领袖。对防城江上游人工现状河堤,以生态途径和技术手段,恢复河堤的自然形态;对于下游的自然河堤,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1)建设复堤。在现状江堤的内侧,建设亲水性好,能够克服防城江低潮位时景观效果差的复堤。

(2)生态筑堤。以生态恢复的技术手段,建设“软硬兼施、类型多样”的江堤。 4.3 保护和构建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构建“基底-斑块-廊道”式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8]。“基底”——以防城江水系及河流湿地为景观生态“基底”“斑块”——以保留山体的公园绿地为景观生态“斑块”“廊道”——以“生态渗透社区”的沿江辐射线性绿廊和防城江支流为景观生态“廊道”并由此组织一河两岸各具特点的城市空间,展现滨江宜居城市风范。江堤与沿江城市道路之间的休闲林荫带、河道内侧的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景观带、堤顶旅游休闲观光景观大道以及渗透社区的线性绿廊。 4.4 保护和恢复河流湿地系统

河流湿地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恢复防城江流域的湿地系统,特别是红树林湿地,对于防城江两岸生态景观的营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上游地区加建污水处理厂使水质得以保护。完善老城区城截污排水和处理系统,这样可防止削减老城区点源污染物。全面加强城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雨污分流,污水无害化、中水资源化。在旱季或雨季,都要保证雨水管道为开放系统、污水管道为封闭系统。 4.5 建立两岸无机动车绿色廊道

建设以防城江堤道路为无机动车辆通过的、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绿色廊道建设,并以绿色廊道为基础,设置纵横交错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使这个城市完全适于步行。

河流丰富多样的功能和景观绿色廊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游憩、文化价值、环境保护经济、教育功能等。把防城江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的滨水空间环境相结合,塑造独具特色的防城江绿色文化遗产廊道。使防城江两岸成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体育运动的良好去处,而且是开展文化旅游、环保教育和学校野外实习和实验的自然课堂。

参考文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