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与表现主义:蒂姆伯顿的奇幻世界-文档资料

哥特与表现主义:蒂姆伯顿的奇幻世界

如今的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类型,观众都拥有着更多的选择权,有人把电影比喻为“眼睛的冰淇淋”,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满足观众需求的比拼从来都没停止过。李安导演曾在谈《卧虎藏龙》的创作时表示过:“不要想观众爱看什么,要想他们没看过什么。”①

作为造梦基地的好莱坞从来不缺奇思妙想的创作者,蒂姆?伯顿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影,其作品不仅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且他把西方传统的哥特艺术融入到主流类型电影的制作中,使其影片不仅整合了好莱坞电影受观众喜爱的元素,诸如英雄情结、大制作,更是由于伯顿本人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与艺术眼光,让观众体验了光怪陆离、神奇幻想的梦境,打造出奇特又充满冒险精神的影像世界。本文试图从蒂姆?伯顿的个人生活经验及其艺术追求着手,以其电影文本及精神心理分析学为背景来剖析伯顿的电影世界,浅析归纳其独特的电影艺术观。

一、个人生活经验在电影作品中的显现

完整的童年生活经验并不仅仅指原本童年生活的记录,它还包括活动主体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心理感受和印象,会随着人的年龄、环境等外在因素的改变而变动。弗洛依德在《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一书中有所解释:“童年记忆和成年期的有意识记

忆是全然不同的,它们不是被固定在经验那个时候的,而是在后来得以重复,而且在童年已经过去了的后来时刻被引发出来,在它们被篡改和被杜撰的过程中,实现着为此后的趋势服务。”②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早年的人生经验是艺术创作的一大宝库,很多电影大师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受到过童年生活经验的影响。对于蒂姆?伯顿来说,早年个人生活经验对其电影作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蒂姆?伯顿,1958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儿时的伯顿常因父母工作原因独自一人被反锁家中,从小就热衷于绘画、B级片和哥特小说,儿童时期的伯顿是一个带有自闭症状的孩子,他的想像力异常丰富,常沉浸于自我世界之中,他早期的动画小电影《文森特》,很大程度可看作是导演对于儿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森特》中,文森特?马洛伊是一个七岁小男孩,平时乖巧懂事,常把自己幻想为文森特?普莱斯,③喜爱幻想与恐怖小说,想像着通过实验把小狗变成僵尸,活在内心幻想的黑暗世界中,对身边的成人世界以嘲讽心态对待,以至于长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在这部小动画中,年轻的伯顿就显现出对猫、十字架、大量黑白色调及带有尖状哥特装饰风格影像的青睐。可以说,童年时期的兴趣早已根植于伯顿的脑海中,成为其意向性结构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伯顿的电影和类型也有所不同,但其电影阴暗的影调和哥特风格却是始终坚持的路线。

艺术家的创作是需要想像和创造力的,天生就富于想像力的伯顿,无论是动画电影《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科学怪狗》,还是真人电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记》《蝙蝠侠ⅠⅡ》《剪刀手爱德华》《大鱼》《爱丽丝梦游仙境》《黑暗阴影》等,其中无不显现出导演怪诞惊异的想像力,正是这些惊人的想像赋予了影片流动的生命力。

综观伯顿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塑造,现实生活中被边缘有着不快经历的人物形象大都被塑造为影片中的英雄,而现实世界中被认同的英雄人物却多被塑造为影片中内心邪恶的反派角色,诸如《蝙蝠侠》中的伟恩与哥谭市市长等。这种错位的表达,是其电影一大特色,运用此类象征和隐喻的表现手法,不仅体现出导演对成人世界的调侃,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假象。导演有意识地运用孩童纯真般的认知心理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与感受,不仅体现了他的黑色幽默,也显现出导演独特的视角魅力。

二、哥特艺术与表现主义对电影作品的影响

有人评论蒂姆?伯顿的电影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十足一个诡异的世界”。此评论是十分贴切的,其电影有着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征。其影像深受哥特艺术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阴暗的调子中流动着一丝温情,其电影大量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导演在其影片中常使用浓重哥特风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