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1.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 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 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 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 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 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 贯彻启发性原则要遵循的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4. 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1)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2)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3)道德素养,主要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心理素养,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5. 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是:
(1)智力。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
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2)个性。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心里特征的总和。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的驱动力。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高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知识。原有知识的激活和运用在创造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问题的分析、推理、类比、联想都离不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丰富的、组织良好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6. 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贯彻该原则时,教师需要做到: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做到:
(1)恰当而精心地组织教学过程。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8.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一刀切,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0. 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里特征。气质的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1)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2)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3)黏液质气质类型的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4)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者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
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以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黏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对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更多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11.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及其作用:1.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因为: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变为现实。
第二,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二)环境及其作用:1.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2. 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①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表现
环境为人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 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①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②大众传媒对人发展的影响。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四)学习教育及其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3.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1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者政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结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我国的教育目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阶段教育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
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3.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 根本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全面的意思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应得到提高以及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应有所提高。
基本内涵: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概括成: 提素个性创两生
14.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制订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4. 人口发展状况 5.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型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2.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于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关于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抛锚式教学: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