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三、帮助学生培养决策能力 四、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策略 五、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适应

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①具有现代观念

②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③拥有一技之长 ④丰富的工作经验 ⑤良好的协作精神 ⑥健康的心理状态

如何鉴别和判断搜集到的职业信息的质量?

? 信息的代表性 是否面向本地区、是否面向自己所学专业、自身的资历条件是否符

合招聘要求。

? 信息的时效性 是否到此时此刻还有效,由于就业市场变化快,所以要尽量获取最

新的信息。

? 信息的真实性 并不是每一则招聘广告都是名副其实的需求信息,如果同样的广告

连续刊登四五个星期,则求职者就必须慎重对待。

? 掌握了大量信息后,求职者还有必要按一定标准将其系统分类,如按用人单位的性

质、地域、岗位类别、收入水平等分类,以便比较分析,进行合理决策。

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适应 (一)熟悉本职工作 ?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三)塑造健康的职业心理品质? (四)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

职业发展

? 即个人在一生中所发生的有关职业生活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是合乎期望的、不可

逆的。

? 就时间而言,职业发展与人的生命相始终;是进行职业感知、准备、试探、确立、

巩固、发展、维持,直到随生命历程而衰退、停止的连续活动;

? 就内容而言,它包括体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教育的和经济的多个方面;

? 就空间而言,家庭、学校、职业机构及其他社会场所,都有职业习得与发展的资源。

职业发展的特点

? 全程性:职业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 全面性:职业发展是综合的过程,是体力、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与经验、经济与社

6

会地位、人生价值观几方面的综合发展。

? 阶段性:在人的一生中,会先后遇到不同类型的职业课题,每一重大职业课题的解

决,都意味着个人的职业生活进入新的阶段。

? 个性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职业生活同样也有个性。

? 职业发展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确立职业价值观、形成系统的职业角色观念、习得职业

技能、获得就业机会、计划并从事职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主要发生着以下不可逆的变化。:

? 从总体上看,人的职业发展一般轨迹近似于抛物线?

? 就职业生活的具体道路和方向而言,职业发展则是树形结构 ?

衡量职业成熟与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

? 主动性、独立性(有无明确目的是主动、独立程度的一个标志。) ? 现实性、计划性 ? 适应与胜任

? 满足感与价值感

职业发展历程的五种类型

? 一是标准型,二是稳定型,三是不稳定型,四是复杂试用型,五是先期确定型

职业技术教育即以获得和改善职业为目标,以职业生活要求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一类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对,但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只是交叉而非相对的概念

? 其基本特点是职业劳动与学习活动的结合。

? 其基本职能(中心目标 )是实现人的职业发展,即个体在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特

殊发展)。

? 它本质上是以能力(广义的职业能力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为中心来组

织教育活动的。

职业技术教育促进职业发展的条件

? 就业保障与需求分析

?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按劳动要求来组织

? 珍视学生的需要与选择:个性分析与职业指导 ? 将职业技术教育建设成纵横贯通的大职业技术教育 ? 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教、高教的协调和沟通

? 总之,只有形成多对象、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有机整体,并增强其内部

协调性,才能优化它促进职业发展的职能。

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专家水平的职业能力(即专家技能)的发展占据核心位置,它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活成败、奠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基础。

7

技能专家的技能专长的基本特征

? 突破人类信息加工的一般限制 ? 技能的发展的确定性与变异性 ? 专门化 ? 自动化

? 对情境的敏感和适应 ? 自由度

职业技巧仍然是任务导向的。

功能性配备教师的指导思想不是让教学去适应教师,而是让教师去适应教学要求,并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自己。

三、判断题

关键事件技术和入门素质分析明显倾向于工作人员本位,最适用于雇员选拔、绩效评价和职业素质考核;

任务分析和工作要素调查表则倾向于工作本位,最适用于工作设计、工作描述、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除了面谈、观察和参与,职位分析问卷是最标准化的, 关键事件技术是最不标准化的;

对于关键事件技术,分析员所必需的专门训练最少,而任务分析最多; 关键事件技术花钱最多,职位分析问卷最少; 职位分析问卷所花时间最少,而任务分析最多;

任务分析所得结果最可靠,而入门素质分析则相反; 任务分析报告最长,工作要素调查表的调查报告最短; 关键事件技术用处最广,而职位分析问卷用处最窄。 知识创新就取决于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内隐知识能否转化为外显知识,不仅依赖于个人能否通过体验、直觉和洞察来发现,而且取决于个人是否愿意并能够把知识表达并传播给别人。 安德森、史蒂文森等人根据知识内化的程度和知识的功能,把知识分离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三类。

知识的类型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及其结构,而知识的来源则影响着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

奥苏伯尔断言,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育不仅要充分注意学生以往的经验与体验,还要更多地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中心,着眼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来构建教育课程、环境与条件,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项目和方式。

实践环节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练习本身也有个质量问题,它取决于练习的分配。一个是时间上的分配,另一种是动作任务内容上的分配。

8

行为主义认为过多的练习容易产生抑制从而导致作业水平下降,而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抑制消除,可以接着进行练习。因此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刺激一反应联结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巩固,而动作任务越单纯、干扰因素越少,刺激一反应联结就越精确而巩固。

在动作形成的高级阶段,知觉探测和纠正错误就不再需要思维或持续的反馈,而是依赖内在的勘误系统

闭环系统要有效控制动作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学习者有意识地对动作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知觉反馈。

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动作反馈由外反馈向内反馈转变,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任务与原来练习的任务越相似,图式预期的感觉序列就越准确,完成新任务也就越容易

练习的多样化有助于某类动作中的某个具体新动作的掌握

技术知觉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情境性。

发展技术知觉的主要途径是直观教学、见习与实践。

按照抽象与概括的水平,技术思维还可以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此外,技术思维还有类比或比较、分析、综合、发散等横向思维形式。

有需要而无动机,则只有行为的可能,而无行为的现实条件,故无法采取行动;有诱因而无需要,则二者不符,诱因就没有意义,从而就不会推动行为。 动机对行为的强化是通过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的。

一般而言,内在动机与活动的关系较为稳定,对活动的推动较为自然而持久,因而靠得住;而对于外在动机,由于诱因与需要的联系是间接的,也就可能有多种诱因可供选择,个体此时此地选择A活动来满足需要,而彼时彼地则可能选择B活动来满足同样的需要。也就是说外在动机是可以转化的。

成绩归因既然是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看法,那么它的形成就自然取决于过去的成败体验和对这种体验的认识能力。

自我意识水平较高的人都期待作出高水平的业绩,而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者则业绩期望水平也较低。

目标越明确具体,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促进就越直接、越有效。

难度大的、复杂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能力,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并有足够的挫折承受力,这种目标还能激起学生迎接挑战的动力。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和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学生,则要控制目标的难度和复杂性,以便保证学生有追求目标的信心与成功的可能性。

学习目标的相容性越强,就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习结果的反馈与强化是学习目标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只要恰当地使用外在动机,不仅不会削弱学生内在动机,而且还可以在外在动机调动起来之后,适时地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调动内在学习动机主要是直接利用学习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动机作用,而外在动机的调动则主

9

要是利用学习活动以外的诱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用外在动机的关键在于,不仅要发挥教师评价与奖惩的信息功能,更要强调其动机功能。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或外部原因。

可以从两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外部动机:一是改善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知;二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情感。

小组强化特别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强化程式有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种。

学习需要强化,但强化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强化的力度越大越好。 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如果说普通教育不能仅仅强调预定的目标,还应通过教学过程本身来达到预期之外的教学目标,那么,职教则更多地强调预定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安排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成败的基本标准。

职教评价属于标准参照评价,即评价依据的是规定的职业能力标准,而不是其他学生的成绩状况。

服从评价的目标是职业能力评价的根本要求

能力单元之间的关系是职业能力分析与组织的关键。 各个能力单元之间要尽可能地独立,而不重复或交叉;所有能力单元共同构成整个职业能力,而没有遗漏。

评价指导思想是整个评价工作的灵魂,它的确立是评价规划的重头戏。

评价管理的核心就是动员、指导、激励有关的评价人员,并对他们的工作加以规范。 评价管理的目标是高效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评价结果,而这种结果的获得必须通过人。

四、简答题

第一章

工作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 ? ? ? ? ? ?

选定将要分析的工作 确定分析的精细程度

确定工作分析的人员和条件 确定样本容量和取样方法 搜集数据 分析数据 描述工作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