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据此回答1—2题。
第一次 60° 第二次 50° 第三次 40° 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 C.秋分日
B.夏至日 D.冬至日
【答案】1.D 2.C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昼长昼长
日出时间=12—2 日落时间=12+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三、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