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

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

正方:中国人民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一辩立论阶段 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

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

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此二点容易混淆,敬请对方辩友注意。谢谢! 攻辩阶段(一)

正二:第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现在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进行了大综合小综合? 反二:我觉得综合并不是一个通才的趋势,我倒是看到了贵校有这么多大学本科的专业,我还看到了您的硕士也分工越来越细,您的博士呢?细上加细!所以我方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的趋势不是向通,而是向专,是一专多能的专。

正二:对方辩友认为综合不是通才,好!喜欢谈大学教育,我们就谈大学,为什么现在的高校当中,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流行辅修制、双学位?

反二:辅修制在贵校如何开展,我不是很清楚。我可以介绍一下北外的情况。北外开了比如说:人体美学、音乐欣赏、西方美术鉴赏这样的辅修课。我学了西方美学和人体美学,并不 1/7页

是说要用来培养我的英语水平,而是说培养我的兴趣,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欣赏品位,让我在以后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有一个很高雅,很不错的艺术欣赏的休息。

正二:对方辩友的知识真是够丰富了,那么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通才教育的模式,

是不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反二:其实很抱歉,通才教育是一个错误的翻译,英语的原文是General knowledge而是一个通识教育,对方辩友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二:对方辩友说大家都翻译错了,那通识教育是不是要培养通才?

反二:通识教育是建立一个在有许多知识面的基础上,专一门的专才,他是一个高要求的专才,我们现代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专才。

正二: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专才,为什么不叫专识教育? (二)

反二:请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努力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是或者不是! 正二:当然是。

反二:我知道您是学法律的,那我想请问《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做了什么样的规定呢?

正二:我记得江泽民在“七.一”讲话时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反二:《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大学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对方辩友这句话作何解释呢? 正二:请问对方辩友专门人才等于专才吗?虽然专才比通才在专业上有更多的知识,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专门的工作做好,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沟通协调,更需要的是整合创新,更需要的是整体性思维,宏观性把握,而这通才能做得更好。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对知识的精深掌握是不是在这里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正二:是,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跟提升呢?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别的学科的东西,就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跟宏观的思维把握才能够突破呀!对方辩友理论上的突破跟技术上的创新,现代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空白地带呢?这就是通才的创新。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我是用心专一地做一个专才更精深呢?还是把我的时间精力铺散开来,做一个通才做得更精深呢?

正二:对方辩友是不是要跟我们谈一个时间跟精力的问题呢?那就搞不懂了…… (三) 正三:第一个问题,日本人忧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个2006年通才危机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对此如何理解? 反三:我也知道日本是全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日本战后重建主要靠的就是职业教育,他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工人呀!

正三:对,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日本人忧心忡忡的恰恰是自己国民的创新能力。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呢?

反三:人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对本领域有专厚的认识,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又谈和创新呢?

正三:对方辩友显然回避了我的问题,那么我再来问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加入WTO以后你认为对我国的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7页

反三:幸好人事部副部长告诉过我们: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有两样。第一样是WTO专业人才,第二样是专业技工。我对此还是比较理解的。

正三: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分工是细化了,但是分工的细化,是不是突出了整合性的要求?这不仅是系统能告诉我们的,也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

何适应这一要求的? 反三:的确每一次我们说综合就必然会想到合作,而专才不能合作吗?我们想一想一个集体,总是有主管财务的,主管驾驶的,主管公关的这样的人才来构成,才能构成一个公司难道我们需要的都是通才吗?那一个CEO就够了。 (四)

反三:请问如果你我两个人,一起开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您会倾向于首选雇佣通才呢还是专才呢?

正三:我当然看如果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又强,我认为这就是我最合适的人选。

反三:好,那就是说我们更需要通才,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我们是需要顺应现代企业的制度,更加雇佣一些专门的人才,还是继续雇佣通才呢?

正三:对方辩友似乎告诉我们说,通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就不能合作了,那我就不明白了,通才他有更广阔的知识平台。他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甚至还可以迈入管理阶层。让我这个大公司变得更好,这不就是通才的定义吗? 反三: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通化? 正三:我认为一个人确实应该追求通化,这恰恰是马克思最终理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全面发展。 反三:一个宠物医生,他本来会治疗各种宠物的病,现在是不是要让他也学会给人开刀呢?这样就能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了通才了呀! 正三: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呀?今天我没事造一架飞机,明天呢?我又给心脏病人没事换个瓣儿搭个桥之类的,对方辩友对通才理解太过偏激。(认为是万能) 攻辩小结阶段

正一:大家好,我想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应用系统论我们就能知道,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张纸)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现在它细化了(把纸撕碎)。如果我们社会要求的不是他们作为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那么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现在又细化了(再次撕纸),现在高度细化了(再次撕纸)。我再问一遍,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谢谢! 现在我要解析对方辩友说的两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老跟我说“专门专门专门”我就很奇怪了,我今天专门是来辩论的,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你专门辩论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回去读书,对方辩友说了:“你专门读书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去吃饭,对方辩友说:“你!专门吃饭的专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和在座的各位再讲一个创新的问题。我们说今天社会讲创新那些新到底出现在哪里?是出现在那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那么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您的专才是怎么个跨法!能不能跨好呢?好了,小结至此,感谢在座各位!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下面由我做攻辩小结。我发现对方的一辩很喜欢撕纸,我可舍不得撕这张纸,当年这张纸是蔡伦一个人做的,今天这张纸要伐木工人,造纸工人各个专才一起合作才 3/7页

能做,对方把细化比喻为裂化,分裂!我们社会的分裂是这样的吗?我们社会整合是专才的合作,这样才有更高的效率呀!对方辩友听到了吗? 然后我来解释我方的问题:

我方刚才从法律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按我们书文解释的方法来解释以下高级、专门、人才。高级指高精尖,专门当然是指专业,人才嘛,顾名思义还是人才!那当然是高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