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学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教 案

( —— 学年第 学期) 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称: 传统体育养生学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成都体院教案

人数 第 课时 年 月 日 主 题 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教 学 了解古代养生活动的发端、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及不同历史时期传统养生发展目 标 重 点 传统哲学、医学及儒、道、佛等各家思想对养生文化的影响 的特点 难 点 教 法 讲授 1

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它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是中国古人源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关于人类生命的体质和自我养护、改善和发展的文化。它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医学以及儒、道、佛等各家思想的影响,并经过千百年的养生实践,逐渐积累成丰富的养生文化。 (一).古代养生活动的发端 1.原始“舞蹈”中的导引术萌芽 2.甲骨文和《尚书》中的寿考观 3.《周易》与养生思想的发端 易经提出的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成为后世养生理论的基础。 教 学 过 程 (二)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养生实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经秦汉三国的融会,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实践中,医家、道家、儒家、神仙家等炼养方法都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炼养体系,奠定了我国古代炼养术的基本模式。 1、神仙家方士对养生文化的影响 从战国到秦汉,逐渐成了专门从事养生治身研究和活动的神仙家方土,在战国为神仙家,秦汉初为方仙道,汉为黄老道,东汉以后其主要思想和方术为道教所吸收容纳。 在养生实践上,方土们除采用一般养生方法如导引术、辟谷、行气等进行修炼外,还强调服食药物,一般称为“服食”。 神仙家方土们在战国到秦汉对养生作了不少研究,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辟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以及竹简《十问》、《合阴阳》等都是战国秦汉方士们所撰的养生专著。 2、老子、庄子与养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中的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被后世神仙家们奉为祖师。老子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根本的观念是虚无、无为。从这种哲学观念出发,形成了“恬淡寡欲”、“清静无为”的2

养生思想和养生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养生,成为后世养生主静派的思想基础。 3、《荀子》《吕氏春秋》论养生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以动养生的理论,他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 主张积极锻炼身体,强调运动养生对防病延年的重要作用。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该书综合诸子百家的学说遗论,有着系统的养生思想。比较详细地阐明了要长寿就要讲究养生的道理,其方法是“顺生”、“节欲”、“去害”、“主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从一般人的生活出发,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论证了运动对人体机能的效应。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动以养生”说。 4、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修身养性:仁德、孝道;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饮食养生:美食、卫生和兴趣广泛:“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在养生实践中,儒家重视个人的精神、品行道德的“修身”,另一方面,也有身体的修养 。 在养生方面,孟子提出修身之道“一曰养心,二曰养气”,“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荀子明确提出“治气养心” “治气养生” 。孟子还主张用积极思维和积极锻炼的方式,以保持人体器官的健康不会因废弃不用,而过早的衰微。 5、《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生命的理论与养生保健思想 《黄帝内经》基于对人体生命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养生原则和主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节阴阳,调刚柔” 等,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的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在养生实践上, 提出“恬淡虚无”、“独立守神”、“精神内守”、“导引”等养生方法 。 6、导引行气术 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而配合呼吸吐纳的运动方式。先秦时期导引术较为简单,见于文献的仅“熊经鸟伸”等单式动作。秦汉时期,导引术有很大发展。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了一幅珍贵的帛画《导引图》,图中绘有44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