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1.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1)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点:

A. 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B. 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C. 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D. 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2.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3.观测方法及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

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后、前、前、后观测,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有多个前视观测点时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测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表5—1 一个测站上观测限差应符合测量规范要求

类 别 项 目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计差(m) 视线离地面高度(m) 基铺分划读数差(mm) 基铺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 2.1.6测量人员配备 现场配置专业施工测量人员2名,进行轴线及标高控制点的引测及传递工作。其它细尺寸和辅助检查线,施工平面标高测设由施工员亲自实施。 2.1.7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自备电子经纬仪3台;DS3水准仪6台;50米钢卷尺6把; 5米钢卷尺20把;墨斗12个;吊线锤12个;5米铝合金塔尺6根;粗、细丝广线若干米;油漆(红色)、红、蓝铅笔若干支。

2.1.8测量复查、验收程序

测量负责将工程定位测量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引测完成,须由专职质检人员检查认同后,申请公司技术质量部门进行定位验收。公司验收合格后,请业主、监理进行定位验收合格并手续完善后方可进入基础开挖工序,未经验收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下道工

16

高精度 ≤20 ≤0.5 ≤1.5 ≥0.5 ≤0.2 ≤0.3 较高精度 ≤30 ≤0.5 ≤1.5 ≥0.5 ≤0.3 ≤0.4 中精度 ≤40 ≤1.0 ≤3.0 ≥0.5 ≤0.4 ≤0.6

序施工前专业施工员须对上道工序施工轴线、标高进行复测,即“换手复测”,减少因失误造成重复、累计误差。 2.2基础工程 2.2.1独立柱基

1.独立柱基开挖前,均作200高,120宽的C10砼边框,以作基础定位放线的投射点,并防止在基础开挖过程中,场内积水流入坑(槽),挡土等作用。

2.在基础开挖施工中,每个基坑均搭设防雨棚,基坑周边搭设防护架。独立柱基基坑开挖土石方,采用手动葫芦作为土石方垂直吊运工具。

3.基础施工阶段,在基础施工前,在现场作排水明沟,断面为300×400,坡度i=0.5%。经沉砂井沉淀后,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网。商品砼泵机位置设排水明沟和沉沙井,施工用水经明沟流入沉砂井,经沉砂井沉淀后,临设生活用水经沉砂井排入市政管道。

4.基础开挖后土石方采取现场集中堆放,由人工配合塔吊进行转运,现场集中堆放场地布置点详施工平面布置图。塔吊不能覆盖范围采用人工转运至堆放场地。 5.由于工期紧,基础施工采用全面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 2.2.2板基础施工

本工程设有筏板基础,其混凝土体量大,属大体积混凝土,除应满足强度等级常规要求外。该筏基关键在于控制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及因水化热而引起的内外温差,防止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产生。 1.筏板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合理确定配合比 (2)砼底浇筑、养护 2.浇筑后的测温及温控

规范规定,对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度;本工程设计无具体要求,即按规范执行。表面温度的控制可采取调整保温层的厚度。

混凝土测温采取在混凝土不同部位,埋设铜管,进行从浇筑到养护期全部过程的跟踪和监测,随时了解内部的温度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施工质量。 3.筏板基础施工中重点、难点部位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需加强养护、控制内外温差、延缓外部降温速度、减少混凝土收缩、减少外界约束程度和改善配筋构造等工作。 (2)测温

A、采用人工测温技术,测温区设在整个筏基内,3组9个测温孔均匀布置,详附图,表面测温在板面下50~100mm处,孔内测温应在板面下700~900mm外,并在基坑大气中测

17

温,记录环境温度。

B、测温频率

混凝土浇筑10小时后,即陆续开始测温工作,测温持续14天,其频率为:

第1天~第3天 每2小时1次 第4天~第7天 每4小时1次 第8天~第14天 每6小时1次

C、资料整理与测温结果分析

对每一测点观测时,分别记录环境温度(基坑内气温)、表面温度、中心温度。根据原始记录,及时整理日报表,分别绘制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可以从日报表中发现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测定温差控制是否理想,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 (3)加强技术管理

施工前进行详细技术交底,认真检查现场的施工准备工作,明确各人的岗位和责任。施工中严格按技术交底操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计量工作,定时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及时处理施工中发现的问题,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 (4)合理组织施工

施工时配备2班人员,每12小时换一次班,减少交接班次数,避免因交接班频繁而带来质量隐患。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让先进技术与管理配套。由于大体积混凝土须连续施工,多人参与,因此必须制定管理网络,明确岗位责任,强化工序管理。 (5)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底板混凝土由北向南浇筑,不间断逐渐向前推进。浇筑上层混凝土前应先将下层混凝土表面充分振捣,再浇筑上层混凝土。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至少5cm,以便上、下层混凝土充分咬合形成整体,上、下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4小时。及时消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大量浮浆,使混凝土不均匀,影响筏板质量。随时用水准仪监控制浇筑成型的混凝土标高,确保整个筏基顶面标高误差在±5mm内。 2.3主体工程 2.3.1模板工程

1.结构施工模板、支撑系统材料的选用

本工程在结构施工中为了更好地确保砼工程内实、外光及几何尺寸,为实现合同质量目标,确保“优良结构工程”,创市“巴渝杯”工程,经项目工程部讨论,决定本工程模板体系采用木模板体系,支撑体系以Φ48钢管支撑体系。

2.各楼层的柱、梁模采用九夹板作面板,50×100木枋加固,Φ48钢管作夹具,模板安装柱、墙及梁采用φ12高强螺杆对拉,其纵横方向间距详专项方案。

3.板模采用50×100木枋平铺,间距距详专项方案,再上铺覆膜竹胶板形成楼板模板。地下室周边挡墙、主楼内筒体采用木模板现场拼装,采用Φ48钢管及φ12高强螺杆加固稳定,

18

地下室及一层圆柱,采用定型圆柱钢模。整个工程的模板支撑系统均采用Φ48钢管现场搭设。立柱搭设间距、水平横杆间距详专项方案。裙楼模板架考虑满铺,主楼模板考虑四层。主楼在结构施工中,操作层外围护安全防护架采用全封闭落地式双排防护架,每隔2层增设一道固定悬挑式水平安全防护网,以利外墙的安全防护工作。 4.模板的拆除

(1)模板拆除的顺序,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非承重部位和后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则。拆模时严禁用大锤和撬棍硬砸硬撬。

(2)拆墙、梁板模板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待该片段模板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3)拆下的模板等配件,严禁抛扔,要有人接应传递,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到及时清理、维修和涂刷好脱模剂。

(4)拆模期限:侧面模板应在砼强度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底模应在同条件养护的试件达到规定强度时方可拆除。

(4)模板的拆除必须经项目部通知监理工程师申报同意后方可拆除。 2.3.2钢筋工程 1.钢筋加工

整个现场结构钢筋施工采用场外加工制作,塔吊吊运半成品钢筋至工作面后,人工绑扎成型的方法组织施工。钢筋进场后,首先要核对合格证是否与本批钢筋相符,经外观检查验收合格的每批钢筋应按规范规定取样做机械性能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严禁使用再生钢材及劣质产品。钢筋运至所需部位,采用人工绑扎成型并办理隐验手续后方可支模。 2.钢筋连接

工程结构用钢筋的接头,应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受力钢筋直径d≥22mm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新Ⅲ级钢筋、以及直径≥22mm的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方式,另外Ⅱ级钢直径<22mm的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或单面搭接焊,竖向构件中直径>14mm的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长,直径≤14mm的竖向钢筋采用绑扎搭接。各种类型接头位置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

框架柱、抗震墙暗柱内的竖向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或等强对接,框架梁的通长负筋以及纵向钢筋接长,优先采用对焊接头,其次采用双面搭接焊接头。焊接接头的质量标准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焊接接头焊工必须持证上岗,钢筋正式焊接前应先进行试焊,试焊件经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焊接工作。钢筋接头的位置,同构件同区段内的钢筋接头的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和规范要求。 3.钢筋绑扎

(1)剪力墙钢筋绑扎

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剪力墙箍筋数量,先将箍筋都套在下层伸出的待接筋上,

19

然后接长绑扎剪力墙钢筋。

在立好的剪力墙钢筋上用粉笔划出箍筋间距,然后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采用缠扣绑扎。

箍筋与主筋垂直,箍筋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箍筋的接头(即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向交错布置。

按抗震要求,剪力墙箍筋端头应弯成135度,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如箍筋采用90度搭接,搭接处应焊接,焊缝长度单面焊缝不小于10d。 剪力墙顶、梁柱交接等处,箍筋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加密。

剪力墙筋保护层:砂浆保护层垫块设在柱子下、中、上部,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的正确。

(2)梁钢筋绑扎

首先在主梁模板上按图纸划好箍筋的间距。

主筋穿好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固定弯起筋和主筋→穿次梁弯起筋和主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梁架立筋、次梁架立筋→将梁底主筋与箍筋绑住→绑架立筋(架立筋与箍筋用套扣法绑扎)→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箍筋弯钩为135度,平直长度不小于10箍筋直径,如果做成封闭箍时,单面焊缝长度应不小于10d。

弯起筋和负弯矩钢筋位置要准确,梁与柱交接处,梁钢筋锚入柱内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主、次梁钢筋,要在主筋下垫好垫块,以保证主筋保护层的厚度。

梁的受拉钢筋直径等于或大于22mm时,采用机械连接。小于22mm可采用绑扎接头。 搭接长度的末端与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扎牢。

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且符合规范中焊接、搭接接头占截面受力筋百分率要求。 梁主筋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3)板钢筋绑扎

清扫模板上锯末、碎木、电线管头等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按画好的间距,先摆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

钢筋有接头时,应按现行规范要求错开,其位置和搭接长度均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按规定用铁丝扎牢。

绑扎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隔点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须全部绑扎)。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

绑扎负弯矩钢筋,每个扣均要绑扎,最后垫钢筋马凳。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按建筑布置图中所示的位置及详图所示埋件要求预埋好铁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