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作者:向莉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02期

摘 要:作文是一种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而现在的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不是无话可写,就是胡编乱造地凑字数,作文已经成了老师、家长、学生心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能自由而快乐地用笔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童真童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话题;情感;指导;评价

一、从原汁原味的话题入手,作文源自于生活之中

每个单元的命题作文是孩子们最痛苦的时刻,苦在无话可写,难在不知如何去写。有的作文题目内容太宽泛,要求不明确,让学生无处下笔;有的作文题目过于高大上远离生活,学生只能硬着头皮胡编乱造。因此,教师要注意寻找生活的契机,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捕捉灵感的火花。例如:有一次同学们急匆匆只顾着回家而忘记降旗。第二天孩子们为找国旗急得团团转,大家议论纷纷。看来是谜底揭晓的时候了,我提议班长到教导室去看看。不一会儿,窗户边闪过一道红影,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国旗丢了以后”几个大字,然后微笑着告诉大家:“国旗是我收起来了,你们想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们能用你们的笔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吗?”学生先是一愣,然后或恼怒或喜悦或茫然或若有所思地拿起了笔,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当作文收起来的时候,果然是佳作迭现,精彩纷呈。

二、从回归自我的情感着眼,作文根植于兴趣之土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用兴趣激活作文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法宝。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总是会读优秀的小说片段给大家欣赏,于是有一段时间班上掀起了一股写小说的热潮。“欢乐家庭”演绎着一段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留守的天空”讲述的是留守孩子的小小梦想;“阳光班级”上演的则是快乐与梦想的传说……每当看到“要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时,我都会在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日记本的同时,会心地露出微笑。虽然学生的笔法是稚嫩的、构思是单一的,但是我能深切感觉到文中所跳跃着的那一颗颗真挚的心和一腔腔滚烫的热情。谁能说这其中不会出现文学巨匠呢? 三、从耐心细致的指导起步,作文立足于课堂之上

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内容想写,就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将作文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中,采用多种形式使作文课富有情趣,让学生的情感有了想倾诉的欲望。在一次指导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学生往往千篇一律抓不住人物的特点。于是我让学生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老师为例,观察老师的外貌进行描述,学会基本的表达方法。然后组织大家来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用文字来描写同学的外貌,再让大家猜猜他的名字。学生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纷纷参与其中,然后由老师抽签随机念出一段文字让大家来猜一猜主人公是谁?在这个游戏中老师适时点拨写人物外貌要善于抓其特点,切忌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学生学得有趣,掌握得也很轻松。

四、从开放多元的评价起飞,作文拓展于分数之外

同班的学生作文,因为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环境等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让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向其靠拢。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渐渐地,我又改变了评改的方法,由教师评改为主变为以学生评改为主。对待学困生的作文,我力求做到:(1)降低标准重基础,逐词逐句修改每一个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2)用放大镜找优点,循循善诱,耐心地保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你真棒,能按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你的进步真大,看来你已经掌握了写作的诀窍啦!”极具正能量的评语往往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无处不闪耀着教师的智慧,只要教师主动去发现,善于去捕捉,乐于去创造,作文教学必定是一片清新而自在的碧海蓝天,我们的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芬芳,充分享受写作而带来的成长中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李复生.中学作文教学心理初探[J].楚雄师专学报,1987(1):50-56. [2]葛琳.洁与香[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258.

[3]韩利民.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J].新课程学习(下),2012(2):48-49 [4]汪为峰.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12):1. [5]王建颂.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5(3):92-93.

[6]杨小俊.让学生享受写作乐趣: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天地,2014(27):48. 编辑 高 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