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试卷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细胞的寿命与其有丝分裂能力呈负相关 B. 叶肉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具有再分化的能力
C.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 D. 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可能与癌变细胞中内质网的功能异常有关 【答案】D
【解析】人体细胞的寿命与其分裂能力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如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寿 命都很长,但平滑肌细胞能分裂,而心肌细胞不能分裂,故A错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已经高度分化的叶肉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离体、供给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可以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并长成新的植株,故B错误。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已退化、消失,衰老过程中无细胞核的变化,故C错误。癌细胞的细胞膜外表面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而糖蛋白的形成与内质网有关,故D正确。
【点睛】解答C选项,要理清细胞衰老的特征,特别要注意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变大。
2. 下图表示人工制作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水分子只能单向通过脂双层膜
B. 温度不会改变甘油分子通过脂双层膜的速率 C. 核苷酸不能通过脂双层膜可能是因为膜上无蛋白质 D. 氯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一定是因为没有ATP 【答案】C
【解析】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脂双层膜,而且是双向的,故A错误。温度会影响脂双层膜
分子运动的速率,从而改变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故B错误。核苷酸分子跨膜运 输的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均需要载体蛋白,而人工制作的 脂双层膜上无蛋白质,故C正确。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也可能是协助扩散或者 主动运输,前者只需要载体蛋白,后者需要载体蛋白和ATP,所以氯离子不能通 过人工脂双层膜,还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蛋白质,故D错误。 3.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不宜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B.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对染色体(染色质)进行固定和染色 C. 外界蔗糖溶液浓度越大,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效果越明显 D. 制备细胞膜时宜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宜选用植物细胞... 【答案】D
【解析】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适宜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证明酶催化效率更高,故A错误;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对染色体(染色质)进行固定,无染色作用,故B错误;外界蔗糖液浓度越大,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效果越明显,但如果外界蔗糖液浓度过大使细胞失水死亡则无法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故C错误;与植物细胞相比,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容易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是制备细胞膜的理想材料,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酶的高效性是通过有机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得出的。2、外界蔗糖浓度太高,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3、制备细胞膜时,选材要合理。
4. 研究甲、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某单细胞绿藻细胞数、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质量浓度(mg/L) 细胞数增加量(%) 胡萝卜素含量增加量(%)
A. 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的是甲
B. 应在0.1-0.5mg/L的浓度范围内,寻找乙促进细胞数增加的最适浓度
对照组 甲 0 0 0 0.1 36.8 57.1 0.5 43.4 1.0 81.2 5.0 98.2 乙 0.05 6.7 0.1 32.3 8.5 0.5 32.5 3.9 1.0 8.3 -87.8 137.8 -48.9 -95.4 5.8 C. 与乙相比,随甲的浓度升高胡萝卜素含量上升较快,下降也较快 D. 甲和乙对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答案】B
【解析】与乙相比,甲促进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所以甲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故A正确;寻找乙促进细胞数增加的最适浓度应在0.1~1.0mg/L的浓度范围内,故B错误;实验数据显示,与乙相比,随甲的浓度升高胡萝卜素含量上升较快,下降也较快,故C正确;对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甲在0.1~0.5mg/L的浓度范围为促进,在1.0~5.0mg/L的浓度范围为抑制,乙在0.05~0.5mg/L的浓度范围为为促进,之后在1.0mg/L为抑制,所以总的来看,甲和乙对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故D正确。
5.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遗传病中,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B. 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减少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若没有诱变因素的作用,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D. 基因重组只能发生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答案】A
【解析】在人类遗传病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较高,故A正确;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会引起染色体中基因数目发生改变,故B错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故C错误;通过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导入原核细胞中,发生的也是基因重组,但是原核生物并不能进行有性生殖,故D错误。
6. 下列关于克里克对DNA研究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B. 阐述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 C. 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 D. 证明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D
【解析】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撰写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刊载,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A正确。在发表了DNA双螺旋机构的文章后,沃森和克里克紧接着发表第二篇文章:提出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故B正确。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