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秋天的怀念学案2(新版)新[部编版]

2《秋天的怀念》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tān huàn shì chuí wān 瘫 痪 侍 弄 捶 打 豌 豆 Jué xù xù dāo dāo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絮 絮 叨 叨:形容说话罗嗦,唠叨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生于1951年,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史铁生去陕西延安地区延川县关家庄插队,在农村插队期间因病双腿逐渐麻木,肌肉逐渐萎缩,最后双腿瘫痪,因此1972年返回北京。祸不单行,后又患急性肾损伤,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直到现在还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可谓命运多舛!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1年到1981年史铁生拖着残疾身体在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里做工,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同年,史铁生加入中国作协。2002年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07年在第三届北京文学节史铁生获得杰出贡献奖。史铁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

史铁生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述。史铁生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史铁生作品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具有“散文化”倾向。1985年以来,史铁生开始思考人的命运,通过文章揭示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这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集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随笔《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对读者产生很大影响。 2、人生格言的积累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季羡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贝多芬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三 毛 二、教学目标:

1

1.读通文章,了解作者史铁生

2.感受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母爱,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3.感动于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对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可以考虑用两个课时)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练习 1、《秋天的思念》这篇散文的作者是 (国别)当代作家 (姓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痪 絮( ) 絮 叨( )叨 侍( )弄 ( )豆 (二)研习课文 1、解题导入。

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检查交流。(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大致意思即可)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①“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我”的脾气会这样的呢? ②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怎样做的呢?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我”知道这一切吗?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句段品读

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每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2)“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活……”

2

(4)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6)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4、探究质疑

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1、中国 史铁生 2、略 (二)研习课文 2、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2)①性情暴躁、脾气暴怒、颓丧绝望;

从文中第一段可以看出,如: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因为双腿瘫痪。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②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身患绝症,得了肝癌。

“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母亲把无法忍受的病痛忍了,儿子的瘫痪对她的打击忍了,儿子的抱怨也忍了,为了儿子它把一切都忍了,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句段品读

(1)抓住母亲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和那份悄悄地爱。

(2)“总是”写出了母亲特别希望我去北海看花;“喜欢”“都死了”写出了在母亲心目中儿子才是最重要的。

(3)扑和抓写出了母亲心中的焦急和痛苦,她真正想扑灭的是我求死的意念,真正想抓住的是我对生活的信心。忍住一词又充分写出了母亲的痛苦更胜于我,她不仅要承受自己病痛的折磨,还要小心地呵护着我。母亲的话语是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信念,更别有深意。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