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1

《建筑环境学》题库-名词解释 绪论

1、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其中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还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温室效应的后果包括:(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2、病态建筑综合症

许多人抱怨在室内环境中生活感觉不适,主要表现在:眼睛不适、鼻腔和咽喉不适、流鼻水或鼻塞、胸闷、空气有刺激性、头痛、精神无法集中和过敏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现象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更有甚者,由于室内环境污染而导致中毒,直至出现癌症这种严重的疾病。相对于没有空调的建筑物来说,这些症状似乎在设有空调的建筑中发生的几率更大,当受影响的对象离开相关建筑时,这些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

建筑外环境

1、赤纬

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 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根据赤纬的变化,确定夏至、秋分、春分以及冬至。 2、太阳时角

当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OP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简称时角。一般说来: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3、太阳常数

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I0=1353 W/㎡。 4、大气环流

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造成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的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大气环流。 5、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

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现次数,分别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位的方位线上标出,再将各点连接起来。分为年风向频率图和月风向频率图。它的优点是特别直观。 6、气温的日较差

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通常用它来表示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取决于地表温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7、热岛现象

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且市内各区的温度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称为“热岛现象” 。热岛强度会随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出现明显的非周期变化。

建筑热湿环境

1、得热量

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得热量包括:显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和潜热,它有正负之分,主要来源是:室内外温差传热、太阳辐射进入热量、室内照明、人员、设备散热等。 2、冷负荷

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3、热负荷

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加入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4、空气渗透

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为组织(无组织)的通风。原因是由于建筑存在各种门、窗和其他类型的开口,室外空气有可能进入房间,从而给房间空气直接带入热量和湿量,并即刻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计算负荷时仅考虑渗入空气。目前常用方法是基于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估算方法,即: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1、人体热平衡方程式

M-W - C - R - E - S = 0 式中:

M——人体能量代谢率,W/㎡; W——人体所做的机械功,W/㎡ ; C——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W/㎡ ; 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W/㎡ ;

E——汗液蒸发和呼出水蒸气所带走的热量,W/㎡; S——人体蓄热率,W/㎡ (式中各项均以人体单位表面积的产热和散热表示) 2、平均辐射温度

一个假设的等温围合面的表面温度,它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等于人体周围实际的非等温围合面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 3、 基础代谢率

未进早餐前,保持清醒静卧半小时,室温条件维持在18~25°C之间测定的代谢率。 4、热感觉

人体对周围环境是“冷”还是“热”的主观描述。影响人类热感觉的因素有: (1)冷热刺激的存在;(2)刺激的延续时间;(3)原有的热状态;(4)皮肤温度;(5)核心温度;(6)环境温度。

5、热舒适(TCV)

对环境表示满意的状态。 有两种观点:(1)“不冷不热”的中性热感觉 ;(2)使人高兴,愉快,满意的感觉。

6、预测平均评价PMV

引入反映人体热平衡偏离程度的热负荷,得出的一个代表同一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热感觉的概念,采用7级分度。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处于稳态的热环境下,人体的热负荷越大,人体偏离热舒适的状态就越远。即人体热负荷正值越

大,人就会觉得越热;值越大,人就会觉得越冷。ISO7730对PMV的推荐值在-0.5~0.5。 7、有效温度ET

将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的综合指标。

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它的缺陷在于:过高地估计了湿度在低温下对凉爽和舒适状态的影响。 8、新有效温度ET ﹡

同样着装和活动的人,在某环境中的冷热感于在相对湿度为50%空气环境中冷热感相等,则后者所处环境中的空气干球温度就是前者的ET ﹡。数值上等于:对0.6clo服装、静坐在流速为0.15m/s空气中的人,进行热舒适实验,并采用相对湿度为50%的空气温度作为与其冷热感相同环境中的等效温度而得出的。改变了有效温度过高的估计了湿度在低温下,对凉爽和舒适状态的影响,把皮肤湿润度的概念引进来。该指标适用于着装轻薄、活动量小、风速低的环境。

9、身着标准热阻服装的人,在相对湿度为50%,空气静止不动,空气温度等于平均辐射温度的等温环境下,若与他在实际环境中和实际服装热阻条件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相同时,则必将具有相同的热损失,这个温度就是上述实际环境的SET ﹡。该指标是目前最通用的指标。该指标在有效温度ET ﹡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活动水平和衣服热阻。以人体生理反应模型为基础,由人体传热的物理过程分析得出,不同于以往的仅从主观评价由经验推导得出的有效温度指标,故被成为是合理的导出指标 室内空气品质

1、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该概念是为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修订版中提出的。含义是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了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健康威胁的浓度。

2、可感受到的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该概念是为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修订版中提出的。含义是空调房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 3、VOC

(美国环境署)除了CO、碳酸、金属碳化物、碳 酸盐以及碳酸氨等一些参与大气中光化学反应之外的含碳化合物,包括苯类、TDI、醚酯类、甲基乙酸和甲基硅酸等等。 4、暴露水平评价

暴露水平评价指对暴露人群中发生或预期将发生的人体危害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 (1)主观不良反应发生率;(2)临床症状和体症;(3)效应生物标志; (4)相关疾病发生率。 5、可感阈值:

一定比例人群(一般为50%)能将这种气味与无味空气以不定义区别开来的气味浓度。 6、 可识别阈值

一定比例人群(一般为50%)能将这种气味与无味空气以某种已知区别区分开的气味浓度。它比可感阈值高2~5倍。 7、感知负荷

表征室内污染源的强弱,单位olf。被一个标准人引起的感知污染负荷成为1olf。 8、感知空气品质

表示在一定的通风量情况下,人对室内污染源的感觉。单位为pol。1pol表示在一个空间内,1olf分感观负荷的源,在通风量1L/s下的感知空气品质。 通风及气流组织

1、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的手段(热压、风压等)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把建筑物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排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