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授课顺序 专业及班级 12级学前班 20 授课日期 讲授课题 4.5 复习重点与思考练习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特的干扰。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