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如何预备专卷查经(二)

第四课 如何预备专卷查经(二)

二、归纳经文主题(Overall theme)

先观察了一段经文的上下文、文体、背景后,第二步是归纳这段经文的主题。

1. 如何归纳经文的主题?

归纳主题时,可特别注意下列五项:

(1)重复出现的字句(Repetition)和上下文思路

一段或一章、一卷圣经中,最常出现的字句(特别是动词),往往就是作者特别强调的主题。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的“爱”,希伯来书十一章的“信”,腓立比书第四章的“喜乐”,罗马书的“因信称义”,路加福音十五章的“失而复得”。 (2)类比和对比(Comparison/Contrast)

类比是类似者的比较,对比是两个相反的人、事、物、光景、观念……的比较。例如:以弗所书五章廿二至廿三节是以基督/教会,与夫/妻做类比。使徒行传十章廿二至卅一节,是以真神与未识之神对比。路加福音十五章全章是以迷羊、失钱、浪子来类比,以浪子和大儿子来对比。

(3)因果关系(Cause/Result)

观察经文文法和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往往可以归纳出主题。例如:罗马书五章一至五节的“因”是因信称义,“果”是“就得……”。显然此段的主题是因信称义的结果。撒母耳记下十一章至列王纪上第二章这一连串兄弟、父子间相残的苦果,原因是大卫王犯罪。 (4)主要事件(Major event)

观察经文所记载的主要事件,并观察人物及事件的成败/转变、挑战/回应,可以很容易的归纳出主题。例如:腓利门书的主要事件,是保罗为奴隶阿尼西母向主人腓利门求情;由此可看出保罗藉此书所表达的主题是“基督徒的人际关系”。例如:士师记三至十六章,参孙失败的关键因素不是头发,是离弃神的法则。 (5)问题及解答(Question/Answer)

圣经中常出现一些问句,并有答案;观察这类的问答,也很容易找到主题。例如:路加福音十章廿五-卅七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必须根据律法师的问题来归纳主题:“我该做

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段经文的主题不是劝人为善,而是承受永生者的表现。

2. 归纳主题时,应注意事项

(1)同时并用

归纳一段或一章经文的主题时,上述五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找一个主题。例如:以弗所书第二章的主题,可用对比法(从前vs如今,死vs活),也可看重复的字句(一同、合一),或因果关系(因祂的大爱,因着信,因祂使我们和睦,因我们两下藉着……)。 (2)选定一个

在一卷或一章经文中,可能有几个主题。但小组查经聚会的时间有限,请只选其中一个主题。

(3)全卷统一

若一卷圣经已有同一主题,则每章或每次分段查经时,均集中注重此一主题。例如:若决定以“因信称义”作罗马书小组查经的主题,则分成五大段时的各段分题是: a. 因信称义的需要(一18至三20)

b. 因信称义的道理:人称义乃因信(三21至五21) c. 因信称义的结果:成圣(六至八) d. 因信称义未抵触神的应许(九至十一) e. 因信称义的生活实践(十二1至十五13)

三、根据主题分段(Subsection)

有了一段或一卷经文的主题后,下一步是根据主题为每段经文分成小段。

如何分段?

(1)论述性经文可根据文法、文字结构、作者思路,分成数小段。例如:使徒行传十七

章廿二至卅一节,根据对比法及主要事件,可归纳出这段经文的主题是:认识真神。根据作

者思路,此段可分成五个小段: a. 22-23节世人所拜的神 b. 24-26节真神之所是与所为 c. 27-28节神与人的关系 d. 29-30节人对神应有的回应 e. 31节神的救法

(2)叙述性及诗歌体经文不易精密分段,最好按事件的起承转合及成败转变因素,作概略的分段。例如:撒母耳记上十三章至廿四章的主题若是“大卫犯罪的苦果”,可概略分成两大段:

a. 十三至十八章 家内的苦果(暗嫩被杀至押沙龙叛乱) b. 十九至廿四章 国内的苦果(示巴之乱至瘟疫之灾)

四、解释各段经文的意义

1. 如何解释经文的意义?

解经学(Hermeneutics)是一门非常严格的操练。预备小组查经时,带领者若未上过解经学训练课程,至少应注意五项最基要的解经原则:

(1)先将经文反复阅读几遍后,仔细观察这段圣经的上下文、文体、背景(详见本书第三课)。

(2)留意各卷圣经的特性和宗旨

例如:约翰福音廿章三十一节作者写明约翰福音的宗旨是叫人“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目的是使人因信得生命。因此,此书与其他三卷福音书不同的特性是:着重耶稣的自称(我是……)、神性的表现、生命之道等。

又例如诗篇一二○至一三四篇是上行之诗,宗旨是为上圣城耶路撒冷敬拜时吟诵的,由此可了解其特性。

最著名的例子是罗马书和雅各书曾被马丁路德视为互相矛盾。但事实上,保罗的宗旨是强调不能因行为称义,而雅各的宗旨是反对空洞的信心。 (3)追寻神在圣经中逐渐显明的启示

有不少重要的教训,在旧约中只像发芽的树,到了新约才开花结果。例如旧约摩西五经中的杀牛羊献赎罪祭,到了以赛亚书渐渐启明:是预表有一位忠仆为众罪受害,成为众人的“赎罪祭”(五十三10)。到了新约,施洗约翰更明确指出耶稣就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但直到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赎罪祭的意义才完全显明。此外,有关圣殿、安息日、神国等的启示,也都是渐渐显明的。 明白这一原则,解经的时候就不会流于片面的认识。

(4)承认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有其一贯性,其内容不互相矛盾。

例如使徒行传十三章四十八节“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有人误解为:所有不被预定的人不信,不是他们的错!这样的解释就变成了宿命论,与圣经一贯的教训不合。其实“预定”这个名词主要是指:神超越时空,一切都在神眼前同时存在。圣经说神“预定”时,是用人类有限时空观念的语言,来强调神是有计划的神。 (5)要以经解经

解经时要从全本圣经的主题(耶稣基督),圣经一贯的用法和立场,并根据字义与精义、独特用语的了解,去解说一些难解的经文,并核对自己的解释是否无误。例如:约翰福音六章五十三至五十五节主耶稣说“我的肉真是可吃的”,并非说领圣餐的人,真的吃耶稣的肉;而是领受主耶稣舍身流血的救恩,得到主的生命。又如圣经中“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9);“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太十九5);“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九22)……这些容易误解的经文,都必须用圣经本身的话(全本上下文)来解说,不可按私意或迎合现时环境随便解释。

万一有些经文自己无法解说清楚,就该承认:“我不清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多问“为什么(why)”

认识了基本的解经原则后,接下来要根据这些原则预备带领小组查经的讨论题目。在笔者及许多同工多年带领小组查经的经验中,发现多问“为什么”,最容易引发组员深入思想一段经文的意义。

例一:路加福音十七章五至十节门徒求信心时,“为什么”耶稣提到芥菜种?“为什么”以仆人作比喻?(答案:芥菜种虽小却有生命,可成长;仆人必须忠心谦卑顺服,信心是建立

在主人身上。)

例二:哥林多前书十三章论及爱的真谛时,“为什么”保罗在八至十二节提到“无有、孩子、镜子”?(答案:承认人有限、无知,必须以爱互相包容,等候将来主自己显明)。

另一与“为什么”相似的字,是“什么意思what does it mean”。例如:“挪亚与神同行”(创六9)是什么意思?“一日如千年”(彼后三8)是什么意思?

五、应用在今日生活中

读经若不应用,就只读到知识理论。小组查经时,必须将真理应用到今日生活中。

1. 如何应用?

(1)跨越时空(Bring the Bible to your life) 将圣经教导的原则,应用到今日的生活情况中。

(2)个人关联(Bring your life to the Bible) 将今日生活中的问题,带到圣经中寻找答案。

例如:夫妻失和,该怎么办?回到圣经以弗所书五章廿二至卅三节去找答案。同工发生争执,该怎么办?回到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去找答案。

2. 应用时,需注意事项:

(1)分辨榜样与精神

圣经中的人物事件,均可带给我们榜样和警戒,但应用时必须分辨哪些要完全照着去做,哪些只要效法其精神。

例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章说他“以工作养生”。他的精神是舍弃“靠福音养生”的权利,不占信徒的便宜(林后十二17-19);并不是说“带职事奉”是最好的榜样,不必全职事奉。 (2)分辨教训与例子

圣经中的教训都是一般性的原则和不变的真理,但作者解说该教训时,往往按当时的背景举例;这些例子只为说明该教训,而非要我们完全照做。例如:马太福音五章卅九至四十二节的教训是:不要与恶人作对。耶稣举例时是按当时罗马人统治的背景:打脸、强逼走一里路等。主耶稣并非要我们让人打脸,任人宰割。

(3)应用的范围应包括全人的生活,尤其是内在的价值观

应用时,要引导组员将圣经的价值观落实到今日的现实生活中。例如:“不可奸淫”、“不可作假见证”这些诫命的价值观是什么?在当今罪恶的世界中如何落实?有什么具体可行的建议?

■作业(讨论题目):

请按本课所建议的方法,为希伯来书十二章归纳主题、分段、解释、应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