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篇一:土壤地理学练习题总汇】
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 (土壤肥力 )。
3、在自然界中, ( 土壤圈)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
4、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层加b层,其叫做 ( 土体层)。
5. 土壤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 能量转换 )和净化功能。
6. (土壤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生物圈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枢纽。
7.土壤地理学是 (自然地理学 )与土壤学的交叉科学。
8.土壤地理学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有 ( 土壤野外调查技术);土壤定位观测和室内研究等。
9.俄罗斯学者 (道库恰耶夫 ),提出了著名的成土因素学说,并创造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
10. 土壤固相中矿物质的种类及其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化可以从 ( 土壤相对密度)得到反映。
11、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 (成土母质 )。
12.在大多数土壤中,矿物质的质量约占土壤固体物质总质量的95%,常被称为土壤(骨骼)。
13. (原生矿物 )是直接来自岩浆岩或变质岩的残留矿物。 14.土壤中次生矿物的颗粒很小,具有 (胶体 )的性质。
15.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一般说来, (干冷 )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相当量的原生矿物。
16.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称为 (土壤有机质 )。
17、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 (动植物残体 ),但是各类土壤的差异很大。
18.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 ( 土壤腐殖质)。 19.土壤中的黏土化合物和腐殖质很少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紧密结合成为 (有机—无机复合体 )状态存在。
20.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等类型,土壤水运动不取决于它的形态,而取决于它的 (能量 )水平。
21.土壤溶液体系是一个不均匀的溶液体系,土壤溶液是 ( 不饱和溶液),具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作用和缓冲性。
22.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co2、h2o、nh3、h2po4和 so4 2----的过程,称为 (矿质化作用 )。 23、耕作土壤的剖面与自然土壤不同,最明显的差异是耕作土壤的剖面上层分化为耕作层和 ( 犁底层)。
24、 (矮短 )剖面的土壤发生层完整,但每一层的厚度甚薄,仅数厘米。
25、土壤系统功能可概括为植物的肥力库,能量的转换机和 (去污的净化器 )。
26、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称为 ( 有效酸度)。
27. ( 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或称交换性阳离子总量。
28.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质地的粗细有关,质地愈细,交换量 ( 愈高)。
29、土粒按大小可分为若干级别,其称为 (粒级 )。
30. 土壤根据机械组成划分为若干土壤质地类别,通常划分为沙土、壤土和 (黏土 )。
31. 在众多土壤结构的类型中, (团粒状结构)孔隙性较好,主要分布在土壤耕层,最具有肥力意义。
32. 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比称为 ( 土壤孔隙度),用来表示土壤孔隙的多少。
33、参加土壤形成的能量主要来源是 ( 太阳辐射)。
34.自然土壤是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下,不断演进的,而且始终是以 ( 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
35.地带性土壤都有它特定的植物群系,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 (方向 ),而植被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36. (气候因素 )是土壤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地理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规律。
37. .一组由相同母质上发育并随地形起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土壤称为 (土链 )。
38. (地形因素 )在土壤系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般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并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
39.岩漆时期剖面出现带有岩漆染渍的生物物理风化层,这一层的出现标志着成土过程的 (开始 )。
40.动植物残体留在土壤表面,或进入土壤中,把有机物质变成简单的无机物质称为 ( 矿质化)作用。
41.土壤的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所需的条件不同,如果土壤积水、温度低、通气不良,则厌氧微生物活动旺盛,就以 (腐殖化 )为主。 42、 ( 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
43、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称为 (潴育化过程 )。
44、土壤系统形成的内因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 (生物小循环 )的矛盾统一。
45、土体表层三、二氧化物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称为 ( 灰化过程)。
46、 (土壤分类 )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是土壤调查制图、资源评价的基础。
47、土壤发生学分类的理论基础是 (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8、土壤的水分状况和温度状况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常用的 (诊断特性 )。
49.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发生学原则和 (统一性 )原则。
50.土壤分类的历史进程是从发生学分类发展到形态学分类再到诊断学分类,目前正向 (自动化数值分类 )方向发展。
51.在一定生物气候带,深受气候、植被等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带性土壤,称为 (显域土 )。
52.地形、地质、地下水等区域性因素超越气候、植被等地带性域土因素而形成的土壤称为 (隐域土 )。
53.冻土是指地表至100㎝范围内有 (永冻土壤温度 )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54.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成土年龄短,普遍存在着 (粗骨性 )。
55.灰化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 (灰化淀积层 )。
6.世界上 ( 灰化土)区大多为天然林地,作为森林用地、牧地、干草地等,由于气候冷湿等原因,一般不宜于大面积农用。
57.弱淋溶土包括的土类有温带的 (灰色森林土 )、褐土、灰褐土和热带的燥红土等。
58.弱淋溶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干旱缺水 )。
59.淋溶土成土过程主要包括黏化过程和 (腐殖质累积 )过程。 60.淋溶土主要分布于湿润地区,因此在利用和改良方面应该注意 (水土保持 ).
61.富铝土广泛分布在世界上 (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62.诊断富铝土是以表现出中度以上富铝化特征的土层为依据,这一诊断层在我国称之为 (铁铝层 )。
63.在富铝土的诊断的主要特征中 ( 铁铝层)的厚度在30cm以上。 64.现在有不少地区的黏质 (富铝土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引起土壤结构的大量破坏,出现了“天晴一把刀,雨后一团糟”的不良耕性。 65.富铝土的成土过程包括富铝化过程和 (生物富集 )过程。 66. (砖红壤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
67.钙积土具有 (暗沃/钙积 )诊断层,剖面中具有钙积层,剖面层次分异十分明显。
68. (灰钙土 )是荒漠草原的地带性土类。
69. 钙积土钙积层出现的深度与年平均降水量有关,一般随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我国从大兴安岭西坡到河套平原,钙积土从东向西依次分布黑钙土、 ( 栗钙土)和棕钙土。
70. 钙积土区普片降水不足,干旱和风沙侵蚀严重。在其利用和改良上应充分利用地表水,在灌溉时应注意技术和方法,防止土壤 (土壤盐渍化 )。
71. 荒漠土是发育在荒漠土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它有机质含量少,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片有 (石膏和易溶盐 )聚积。 72. 我国荒漠土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是个尚待开发的地区,对其利用应贯彻 (农,林,牧 )三结合的综合利用原则。
73.碱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显著数量的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二是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 ( 水解)。
74.改良盐土的根本目的在于将 (根系层 )的盐分减少到一定限度。 75.施用 (钙盐 )是改良碱土的基本方法。
76.潜育化过程的发生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渍水,二是有机质的 (厌氧 )分解。
77.开发利用湿成土应采取措施治理 (涝,盐,碱,旱 )及提高肥力。
78.高寒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青藏高原 )和北部的高山带上部。 79.高寒土区历来是纯牧业用地,发展畜牧业仍是今后利用高寒土的重要途径,但亚高山草原土植被稀疏,如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因此要加强草场管理,多建 ( 人工饲料基地)。
80.(变性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黏质土壤,又称膨转土。 81.初育土成土过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表现出 (幼年性 )。
82. (黄绵土 )是我国特定土类,分布于黄土丘陵水土流失比较强烈的地区,以陕西北部分布最广。
83.磷质石灰土是我国的特定土类,分布于我国 (南海诸岛 )。
84.在我国,水稻土分布遍及全国,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 (白龙江 )一线以南。
85.人为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 ( 熟化过程)。
86.世界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中,区域性土壤带在 (中 )纬度地区表现最为典型。
87.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高大山地的分水岭、大河的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如我国 (天山 )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
88.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 (基带 )。
89.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 (完整 )。
90.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 (同心圆式 )、阶梯式、棋盘式和框式等模式。
91.同心圆式分布是以居民点为中心,愈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愈强烈,土壤熟化程度 (越高 )。
92.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由 ( 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种地带谱构成。
93.我国东部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基本上与 (纬度带 )相一致。
94.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我国 (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 )分布区是我
国农业精华地区和主要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