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教案 (5)

1.3昼夜交替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3)会确定昼夜区域以及晨昏区域。 2、过程与方法

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成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2)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

新设计

“昼夜交替”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在本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通过实验尝试探究的能力,并注重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形成科学的概念。重难点突破有方,通过讲解和演示,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对昼夜形成的原因进行大胆猜测,提出质疑。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学情分析

从整体情况看,此阶段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对于本课,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要让他们解释“为什么”就感到困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昼夜交替 一、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2、教师提问: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教师引入课题: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夜色渐渐消退;傍晚,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临。昼夜交替,周而复始,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师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知

活动一: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历史。

1、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播放内容结合教材第8页) 2、观看后交流意见,说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尝试着说出“为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培养。】

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把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3)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兵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成因,并作好实验记录。

8、分组汇报。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核心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尝试探究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意识。】 三、应用和拓展

1、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或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或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或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或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 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3)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2、小组合作,并完成教材第7页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3、汇报交流。

4、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八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2)考虑地球的自转方向。 5、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会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一部分的设计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五、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4、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