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的正面作用

一、基本概念:

1、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创立人伯格纳。

1967年,伯格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统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安南堡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内容包括:(1)?黄金节目中描述暴力的内容分析;(2)有关美国人经验的全国性调查。不仅关心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的量,也关心它的质。

伯格纳还发展出“暴力指标”(Violence?Inedx)的概念。

2、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伯格纳学派的特点}

北美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以耶鲁学派的实验心理学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应用社会学为主流,格伯纳的研究开辟了第三条道理,即所谓“的文化取向”研究。如果说前二者建立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于电视则言是一种外部研究的话,那么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研究既注重外部研究又深入到电视运作机理的内部。

1、电视是人类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

电视涵化理论的最基本的假设是电视是一种具有强大效果的传播媒体。受众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电视这一媒介与其他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2)电视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编码、译码的直观性。电视图像的现场性。受从的参与感。}

2、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人们选择电视的通常目的是“娱乐”。而在伯格纳看来。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

伯格纳认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透过大众传播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致的价值观。

3、涵化理论的假设与“注流效果”研究的修正

伯格纳认为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的从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又基本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规律,即都在灌输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这一理论可以分析为几个层次。

A、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丑陋、令人不舒服的。

B、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迵然不同。

C、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涵化理论在学术质疑后的调整}

80年代后,涵化理论受到学术派的质疑,伯格纳对研究进行调整,不再注重观众看电视多少与他们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是将重点放在电视内容对其他方面态度的影响,并称之为“主流效果”研究

{伯格纳对于主流效果研究的解释}

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多元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认同。看电视少的人意见较难统一,因此,电视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整合作用,电视的涵化功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方向

过程,类似重力吸引作用。

?

“共鸣效果”:电视中所播放的内容、发表的观点与个人所持观点相一致或相近,则涵化效果就有显著扩大的趋势。 ?

{涵化理论的贡献}

传统的效果研究关心短期的效果,这是刺激--反应理论或皮下注射论、魔弹论的范式,而涵化分析认为媒介最主要的效果并非在改变受众,而是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使观众对世界的认知符合既有的价值规范和政治经济论秩序。

涵化理论所关注的是电视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认为电视提供给社会各阶级的人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提供一个环境,并且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它的效果不在于使受众产生变化,而是要使爱人不发生变化。

理论上讲,涵化理论的一些结论某程程序上印证了英国文化研究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的电视媒介影响受众意识形态的观点,是对符号理论、意义理论和模式化理论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涵化分析又称培养理论,是“文化指标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