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版)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8年1月10日上午8:00-10:30
第I卷选择题(共35题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答案】B
【解析】根据“司马迁沿用西周史官”可知其依据的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周厉王由于暴政而引发变乱被迫逃亡,召公和周公二相共同行政,政局逐渐趋于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意味着协商,现代共和制的中文一词源于此意,但是与现代共和制本质上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中周厉王逃亡并非诸侯国叛乱所致,不能说明分封制崩溃,故D项错误。
2. 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页
1第
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地方王国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推恩令的根本宗旨是解决王国势力的威胁,不可能中央向地方妥协,只不过方式比较温和,故排除B项;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与思想改革根本目的都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目的具有同向性,从示意图可以直观看出,“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故D项正确,C项错误。
3.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对张载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和理学家的问题关切,北宋吸取历史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二程兄弟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故B项正确;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只是表象,故排除C项;D项错在重新恢复,宋明理学是一种新的儒学体系,排除。
4.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
A. 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B. 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 C. 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 D. 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深刻认识”;从朱元璋对科举制的认识中不难看出,明代
页
2第
科举所考的仍然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统一的科举考试,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客观上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故B项正确;C项错误,错在“真正以经世致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故D项排除。
5. 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 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 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解析】从“更名田”的规定内容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原来明朝藩王因为战乱荒废或者已经有人耕种土地明令为现有耕种之人所有,这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所以本质上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ABD项是该项政策的积极作用,排除。
点睛:“清初“更名田”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6.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日: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答案】A
......
.........
7.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
页
3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