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1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B.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C.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D.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17.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

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8.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19.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做答。(5分)

20.第四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

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6分) 五、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3小题,共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决

地表示:“ , 。”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两句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

虚无的思想倾向。

(3)《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六、作文。(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B。A漫浩浩。C荫后檐。D返自然。

3.D。“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与前文“在职责上”重复。“信誓旦旦”,誓

言诚恳可信,不能作“作出保证”的状语。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这句话形容的是外部世界。

4.C。A“阅读”与“精神实质”搭配不当。B“它的传播”中的“它”指的应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

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倾倒”和“征服”应该互换位置。D“目的……是为了”杂糅,去掉其一 5.D。A“泮”通“畔”,“圜”通“圆”。B,“章”通“彰”,“匪”通“非”。C “于”通“吁”,“说”

通“脱”。 6.B。

7.A。A形容词作动词。B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D名词作状语,形

容词作名词。

8.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定语后置。C被动,状语后置。D判断,宾语前置。 9.C。A见,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B相,表动作偏指一方。D谢,告诉 10.B。私谥“靖节”,山水诗鼻祖是谢灵运。

11.A。“下九”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九。“上九”是指农历每月二十九,“中九”为农历每月初九。 12.C。

13.D。反了,应该是“渭水之北、嵕山之南”。

14.D。“怀恨在心”不对,应为“深为遗憾”。原文当中的“恨”是古今意义词。

15.(1)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觉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毕”“笼”“以为”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耽”“若是”“后”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有着高雅的喜好,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王羲之作《兰亭

集序》来阐述自己的志趣。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很久。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前去观看,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王羲之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认为做了一件大快事。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幼时就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王述深感遗憾。

16.C。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17.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意思对即可,答白描亦可酌情给分)

18.A。“寂寞”有误,原文有“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19.外形特征是: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2分);

内在精神特征是: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显示出从容淡泊之大度。(3分)。

【解析】 梧桐的外形特征参照第二段这棵梧桐大且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是因为他挺拔向上;“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因它叶如长发,披肩掩面。内在精神参照第7段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20.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3分)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3分)

【解析】 契合表现可以根据第4段末尾“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点根据第7段概括梧桐精神品质方面的宽容大度和祖父的屈从天命。

2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2.【立意参考】(1)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传统的形式更有仪式感,不能丢。 (3)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 (4)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