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名师精编作业

……………………………………………………………名校名师推荐…………………………………………………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同步作业(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④ C.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2.凤凰网发表历史争鸣文章“北魏衰亡实始于孝文帝改革”,激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当时,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统一黄河流域,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冯太后推动其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3.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相同

4.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

B.民族融合的加深 D.社会风俗的变化

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 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1

……………………………………………………………名校名师推荐…………………………………………………

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8.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是( ) A.战国时期的魏国 C.三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D.元朝

9.《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0.诗歌中描述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不能说明( ) A.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C.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鲜卑风俗成为社会主体 D.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

11.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12.魏晋时期的下面两幅砖画作品,共同反映了( )

①生活、文化的多民族融合 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汉族文化的影响 ④佛教文化的内传

A.①②③④ C.①③

B.①② D.①②③

1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2

……………………………………………………………名校名师推荐…………………………………………………

A.封建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4.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

A.①③ C.①②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B.②③ D.②④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5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7分)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