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有答案)

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

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

B. 围观写喜联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旁观者对关校长一手好字的欣赏叹服,也体现了关校长与乡人之间关系融洽。

C. 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 作者将关校长比喻为“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13. 理解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4. 请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一“签”障目不见经典

党云峰

①很多文学经典最近被贴上“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怎么就变成“毁三观”的作品了呢?

②标签可能彰显特质,更可能是偏见障目。它会使人无视作品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揭露了造成悲剧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有学者指出:“福楼拜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③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展现其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剖析,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纪德的《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④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的过硬理由。文学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在心境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贴标签。只顾贴标签,却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的。

⑤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呈现的正是从

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标签”会导致解读的简化、遮蔽,是不尊重作品的表现,读者常因此而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动力。

B. 有责任的作家无所谓道德立场,他应该真实地呈现人物的逾矩、背德、困境,从而警醒读者,促其反思。

C. 一部文学经典,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复杂性,反映了时代风云、世态人情,它的意义和价值超越读者而存在。

D. 只有同时具有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并能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使心灵净化的文学作品,才有文学价值。

16. 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以《红楼梦》《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为例,指出许多经典被贴“毁三观”标签的现象,引出话题,开启下文的分析论证。

B.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文学与科学的差异,前者通过现象披露生活本质,从而生成意义,实现文学的价值。

C. 文章指出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再现了一个时代,并以中西方文学经典为例,证明这是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D. 文章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创作者要在时代的现场秉笔直书,作者引用加缪的话加以论证。

17. 请结合文章,探究“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七、 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读多少本“及格”?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2018年4月19日讯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昨日,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