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通过研究能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有效地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校现状
大部分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被重视和逐渐形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校对新课程目标的认识逐渐全面,能在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能比较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通过问卷、课堂教学观察、师生座谈等途径调查,也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答问、记笔记的习惯还存在着问题。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注视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注视黑板或看课本,不随意讲话,不做小动作等做得不够好。
2、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有待养成。课外阅读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多读好书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生作业、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理论基础
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学习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四、课题界定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主观愿望。
(2)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3)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训练让大部分的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用心
2
倾听、阅读、复习和反思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之一。
(2)通过课题研究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使参与研究的广大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六、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