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关于[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的字幕:

从先秦到唐代,各种典籍记载有关河图洛书问题时,对于河图洛书的内容和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和祥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所谓典则,典则,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指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中说: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这里的典与则就是典章、法度的意思。《易经·系辞上》记,直接记述河图洛书的那段话是: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意思是:上天生成了神物,圣人就取法于它。天地的自然变化,

圣人就仿效于它。天空显示天象,能预兆吉凶祸福,圣人就以此为警诫。黄河出现河图,洛水中出现龟书,圣人就以此为取法的依据。

对“圣人则之”的具体解释,就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了八卦,

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了《九畴》。这种说法在汉代已经很流行。《汉书·五行志》引用刘歆的话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西汉·刘歆《汉书·五行志》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就是《九畴》。孔安国注释《周易》,又进一步明确地说:

“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东汉末年郑玄的《周易郑氏注》引用汉代的纬书《春秋纬》说:“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东汉·郑玄《周易郑氏注》“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

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这里九篇、六篇的说法,似乎是说河图和洛书都是用文字写成的著作,而不是符号或者图形。郑玄的这种说法,后代的学者基本上是不认同的,而后世共同认同的是,

伏羲画卦依据了河图。汉代人的说法流传久远,影响很大,历代论述河图洛书的各种著作,大都是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考辨和论析。一 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第一个问题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

伏羲创立八卦究竟是怎样依据河图呢?各种书籍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后代学者的工作,多是在八卦的方位和河

图洛书的方位相对照方面进行附会,做出了各种推测。 伏羲所创的八卦由两种线形符号组成,一个长划称为阳爻,两个短划称为阴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两种符号互相配合,每三画成为一卦,共有八种组合,称为八卦。就是这个八卦符号,这个八个卦。

这是,上面汉字是八卦名称,下面图形是八卦的符号。八卦的八种符号,朱熹的《周易本义》有一个《八卦取象歌》 就是这几句话,《八卦取象歌》叫做:“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虚,坎中满。”这个很显然,很明确。乾 三连 坤 三断震 仰盂 艮 覆碗兑 上缺 巽 下断离 中虚 坎 中满

“乾三连”就是三个长线。“坤三断”,就是三个断线就是三个阴爻。“震仰盂”这个震的它的图形就像仰着的一个碗,盂就是盆或碗那一类那个器皿。这样图形就是仰盂。这个“艮覆碗” 和震的图形正好相反。盖在上面,长线在上面,下面是短的所以叫覆碗。“兑上缺”,兑上面那一划缺,下面两个是长的。“巽”是“下断”。“离中虚”,中间是个虚线,俩旁是实线,所以所谓“离中虚”。这个坎和它相对,

“坎中满”,两旁是虚线,中间实线。所以这个《八卦取象歌》对我们记住八卦的名称和它的这个图形的形状是非常容易。八卦的符号出自《易经》。由于《易》是伏羲首创, 后来传承过程中,夏朝时期的《易》叫《连山》,殷商时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