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砭镇中心学校开学工作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马家砭中心学校位于子长县东大门的205省道旁,距县城27公里,服务区辖13个行政村、服务人口20650人。学校于2017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合并为现在的中心学校,是一所长期保留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每个年级一个班,在校学生286人。现有教师36人,平均年龄31.8岁,是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坚实,教育观念领先,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浓厚,充满生机与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乘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和“双高双普工作”的东风,抢抓机遇,硬件建设发展迅速,引人注目。学校使用普通教室9个,功能部室23个,有效的保证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1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这是我县乡镇上唯一的一所省级文明校园。连续多年被子长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二、学校教学工作
学校积极响应“子长县教育质量提升年”这一主题,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注重课程计划管理。
学校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导处于每学期开学前制定出教学工作计划,排好课程表,发放到班级、教师。开学第一周各教研组、每位教师必须上交教研、
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并装入教师业务档案。由教导处、教科室、分别检查各教研组计划,教师教学计划落实情况。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是育人任务和目标得以完成和实现的根本途径。我校一直把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当作提高学校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坚持“教师第一,以高素质教师培育高素质学生”的办学理念,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调整策略,扎实提高常规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
(1)抓住 “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的有序运行。学期初,重点指导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熟悉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本学科教学计划,并要有针对性、有效性。期中抓住常规检查这一主线,进行各类检查,教导处人员听随堂课一学期不少于30节。同时还不定期地进行各门学科的质量抽测,有口头的,有笔头的;有知识性的,有能力性的。并及时进行反馈,同任课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最佳措施。期末,每位教师都有一份专题总结,参加校的论文评比,在校内交流。设立学校管理层的值日制,每天有一个行政人员值班,上下内外协调处理好校内的各项事务,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转,保证学校目标的全面实现。
(2)建立规范、规章是为形成管理运动的基本程序。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基本程序办事,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优补差、组织课外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控制学生作业量问题上,学校有“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①严格控制课时总量,强调专课专用。②禁止课外补课,③严格控制各年级作业量,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④建立课间校园音乐制度,让学生在音乐
声中调节身心,避免拖堂现象。 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学校提出以下要求:①排出名单,分析原因、制订辅导计划,作好辅导记载,定期分析进展情况。②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不准讽刺、挖苦、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不准对学困生家长有不礼貌不文明的言行。③教导处定期召开学困生座谈会,加强对学困生转化的质量监控,及时发扬教师在转化学困生中的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④加大对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奖励力度。全校步调一致,达到“学有规范、教有规格、管有章法”的目的。 3、严格教学常规要求。
(1)教学设计求“新”。新的教育形式、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新的学生情况要求每位教师准确把握课改的脉搏,实践新课改精神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杜绝教师“无备进教室”和课后补写的现象发生。
(2)课堂教学求“巧”。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巧组织、巧安排、巧传授,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屏弃了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改变了“教师辛苦说教、学生疲劳以对”的不良现象,大胆进行课堂改革,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的内容、结构、方法、手段、方式、过程和效果。树立了课堂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新理念,教师注意到了照顾个别差异。
(3)作业求“精”。新课程改革对作业的要求要少而对路,尽量布置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际操作性强的作业以及探索性活动,各科逐渐做到以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科学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为落脚点。
(4)辅导求“异”。在寻求、允许并尊重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