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大纲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三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上) 第五章 教学(下) 第八章 德育 第七章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课外活动 第九章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1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变化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2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 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 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教育目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定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小学教育目的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具有激励作用 具有评价作用 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