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法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许嘉英 创建者: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03-11-06 浏览次数:552
关闭窗口
不论是将已有知识传播给学生,抑或是将某种技能、技巧教给学生,都离不开一种在教学意图和最终结果之间起中介、联系作用的手段,即适当的教学方法。不难设想,在外语教学中,再好的教案设计、施教意图,如果缺少使之具体化、操作化的方法,也只能是徒具形式的空想。由此可见,教学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学事物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马克思指出,“为了把握事物,就必须把握中介。”①因此,从教育学“中介”范畴的高度,探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深化外语教学法研究、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一
所谓教学法,通常包括教学路径、教学模式和教学具体方法与技巧这三大方面。概括地说,运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1)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2)使抽象、繁复的知识体系变得易为学习者所理解、所掌握;(3)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判断一种教学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行之有效的三个指标。对照上述三项指标,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脱节的问题则是显然易见的。归纳起来,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完全由教者自定,而不根据学习者学法的特点制定出来的。中小学的英语学习时数共约900个课时。照理,这对于初步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双基”来说是足够的,但为何往往达不到这一基本要求呢?据笔者听课观察,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教法完全脱离了学习者的学法特点和需要。例如:英语写作训练课,本是一种符号信息和动笔行为的“S-R刺激反应过程”,
要求学生运用《大纲》规定掌握的1200-1940个单词中的高频词、500多条短语中的常用句以及200多个典型句型中的基本句型进行动笔练习。但是,笔者发现,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沿用普通文化课中的“讲授法”进行“写作训练”教学,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讲授法,之所以有其生命力,在于它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活动中“讲故事”这种古老的口耳相传的形式②,因此,它的逻辑的严密性、知识链条的组织系统性和随机发挥的生动性常常使听者心旷神怡,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所要学的知识。但英语写作训练这种试误性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却不能用讲授法来进行。原因在于,写作不是一种认知同化行为,而是一种操作习得行为。学生对满堂灌的态度如何呢?根据李春兰所作的“高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喜欢“通过独立练习或阅读来巩固知识”;其次是喜欢小组协同学习、讨论等方法,最不喜欢的就是一言堂、满堂灌③。
2. 各种教学法建立在以“多学”为目的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使学生“善学”为目标的基础上,反而加深了学习者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上的处于“两难困境”的情况。
学习者究竟应当获得知识,还是应当获得能力?这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问题。事实上,早期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训练说”就已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笔者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以及“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这两种观点都是偏颇的。一种教学法,只满足于学习者如何多记知识,是远不足取的;而应当有助于学习者养成“善学”、“会用”的本领。海姆斯(Dell. Hymes)说得对:There are rules of use which the rules of syntax are meaningless。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是运用的语言形式正确,合乎语法规则,但句子无意义,这也正是英语练习偏重机械性训练而忽视有意义训练的一个反映。
3. 教法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大纲、教材和分数服务,而并未做到为学生学习最优化服务。原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的最优化,就是为了学的最优化。”④ Jin Shibo教授也曾说过:At all times, serious
attention must be paid by the teacher to helping the student work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methods of study ⑤。以“交际法”为例,这种以培养学生自主随机地进行自由对话为目的的方法,实际上,也成为“以巩固既有知识句型为目的”的一种机械的控制操作(controlled drill)方法。表现在:(1)整个操作过程均受教师控制;(2)练习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3)缺少信息沟(information gap);(4)练习中已知内容多。由此可见,不论多么有效的教学方法,一量为分数、教材所束缚,便会失去其有效性和使用的真正意义。
二
针对我国中小学英语学法运用中的问题,大量介绍、引进了国外有关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和各种最新的英语教学方法。本节将简要地对几种主要流行的教学法及其使用中的得失给予评价与讨论。
在徐方所列举的16种教学法专著和教材中,吴棠等著的《中学英语教学法》,马俊明等编写的《英语教师的艺术》,胡春洞著的《中学英语教学法漫谈》以及李庭芗主编的《英语教学法》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多数著作都一致认为,我国50年代英语教学主要以翻译为主;60年代则开始受结构主义的影响;1978年以后引进听说法(结构法),80年代则倡导功能法。目前较流行的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交际法。
交际法又分机械交际法和亚交际活动。如包括“交际前活动”(pre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和亚交际活动(Quasi-communicative activities)中的“结构操作”(structural drills)。交际法在上述活动中的优点在于:(1)可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2)教学中能够使用一定量的英语;(3)给学生对话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是这些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随机性活动。即如廖晓青所指出的,大多数对话还有“背诵记忆性对话”(perferming-memorised dialogues)。显然,交际法不应停留在这种较低级的机械性对话训练阶段,而应当创造条件向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对话训练阶段过渡。从control向creativity过渡是交际法的根本宗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