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实习报告

枯枝落3cm 叶层 棕黑色 重壤 块状 松 多孔 多 4.5 腐质层 10cm 灰棕色 重壤 粒状结紧密 构 多孔 多木质5 粗根 灰化层 8cm 灰黄色轻壤土 团粒状相对松 少 或淡棕结构 色 团块状土密 结构 少 少 5.5 淀积层 大于暗棕色 粘重 40cm 少 6

峨眉仙峰寺土壤剖面

田间号码:2008--03 日 期:4月13日 观察地点:峨眉仙峰寺 天气:阴

海拔:1747米 坡度:27° 温度:11.5℃

经度纬度:103°21′E,29°32′

发生层 剖面深颜色 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空隙 根系 PH 17

枯枝落3cm 叶层 黑色 重壤 块状 疏松 多孔 多 腐质层 8cm 暗灰棕色 重壤 具粒状团块状结构 疏松 多孔 多木质 粗根 淀积层 40cm 棕色 轻壤土 呈棱状土密 和块状 少 少 母质层 57cm 杂色 黏重 块状 紧 少 少

峨眉清音阁土壤剖面

田间号码:2008--04 日 期:4月14日 观察地点:峨眉清音阁 天 气:阴 海 拔:798米 坡 度: 温 度:19℃

经度纬度:103°23′,29°34′

发生层 剖面深颜色

质地 结构 18

松紧度 空隙 根系 PH 度 腐质层 11cm 暗灰棕至淡黑色 重壤 核状或团块状结构 疏松 多孔 多木质 粗根 淀积层 38cm 鲜艳的粘重 黄色或腊黄色 块状结构 疏松 多孔 多木质 粗根

峨眉伏虎寺土壤剖面

田间号码:2008--05 日 期:4月14日 观察地点:峨眉伏虎寺 天气:多云 海拔:630米 坡度:38°

发生层 剖面深颜色 度 枯枝落4cm 紫色 叶层 质地 黏重 结构 松紧度 空隙 根系 多 PH 团状结土质疏多孔 构 松 淀积层 28cm 紫色 黏重 块状结土质疏少孔 构 松 多

五、 地质

(一)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

19

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