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育德为先

育人为本\育德为先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资助政策,特别是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贷、助、勤、减、免、补、缓”等措施相结合的经济资助体系,并通过“诚信校园行”系列诚信教育活动为依托,结合心理咨询辅导等多项措施相互补充,构建了一个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并重的“双助”援困系统。

一、资助体系与育人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把坚持“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一所大学,全部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因此学生资助工作要以育人为出发点,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除经济外的成长、成才等多方面问题。

目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高校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因为经济困难伴生了很多问题,往往难以和普通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贫困家庭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因此,河南农业大学立足于传统经济资助,建立起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助学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一项日常事务性工作,贯穿学生求学的始终,因此,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实现“心理脱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压力转化为心理压力, 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二是自尊心、自我否定感强烈;三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自我认识不足。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贫主要可从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和提高能力三个环节着手。团体心理辅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 为解决问题寻找方法, 是社会实践和提高能力这两个环节的心理基础; 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克服自卑心理等,同时反过来促进团体心理辅导, 提高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能力不仅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的差距, 提高其自信心, 而且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信心。针对这些环节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成立了心理协会,开通了心理热线,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测试等一系列活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

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创业锻炼的机会,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信心。由于经济资助和心理辅导体系较为完善有力,逐步培养了贫困生正视贫困、正确对待贫困的心态,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自觉接受资助,敢于贷款,勇于勤工俭学的优良作风。

其次,学校教育应以倡导诚信为本、诚实做人为基本宗旨。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 , 它是以大学生这类高文化知识群体所应当具有的信用品格 , 以个人信用向银行获得的贷款 , 贷款银行是授信人 , 贷款学生是受信人 , 贷款学生是否守信 , 在校期间是否按合同按时缴息 , 毕业后能否履行合同及时向贷款银行还清贷款 , 决定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 , 如果出现贷款人失信 , 就会损害贷款银行的经济利益而挫伤贷款银行的放贷信心 , 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难以推进。高等院校要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加上信用教育内容。河南农业大学把国家助学贷款纳入教育管理范围 , 并把贷款学生是否履行贷款合同、按时缴息还贷等个人信用情况纳入评奖评优 , 综合测评和毕业鉴定中去。同时建立诚信档案,通过“诚信自强之星”评选、诚信话剧表演、诚信主题班会等“诚信校园行”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校园里形成信用无处不在 , 在社会生活中信用无处不在 , 形成人人讲信用 , 事事有信用的良好风气。帮助学生树立了“诚信是金”的意识,从而有助于资助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再次,要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努力培养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大学生。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三方面入手。不同的资助类型具有不同的感恩教育意义,感恩教育要渗透资助全过程,社会公益服务应成为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开展了超越基金会、金光集团、郑氏化工等企业见面会暨感恩活动,并要求社会资助的受助学生每年主动向捐赠方写信汇报个人的学习生活情况,在收到助学金时,向捐赠方写信或寄贺卡,表达感谢之情,努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每年新生入学之后,要求每位新生为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写感谢信,以表达感恩之心。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指导受助学生成立大学生公益协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一个参加公益活动、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高等学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助人和育人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服务体系,横向覆盖经济资助、思想帮助、能力扶助等领域,纵向贯穿大学生入学、求学、升学的全过程,将经济资助延伸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形成了“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二、资助与励志相结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的特殊群体,通过采取有效的扶贫助学措施,切实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之奋发进取、励志成才是高校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资助工作应当遵循资助与励志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资助与精神扶助并重,物质帮扶与励志教育结合,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

勇往直前的精神,磨炼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找准经济资助与励志树人的契合点,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对受助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扶持。比如,河南农业大学通过评选校级、省级“自强之星”的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掘宣传了一大批自立自强的优秀贫困生,同时组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励志教育”系列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消费观,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激励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使扶贫助学励志工程成为对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总之,构建“双助”教育体系,实行资助育人一盘棋,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的实例方法探索,张晓华,《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年6月

[2]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朱飞,李萍,《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