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创白话长篇小说的新纪元

第一节 开创白话长篇小说的新纪元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以在思想蕴涵、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方法、文学语言等多方面的巨大成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以此作为标志,中国文学完成了由抒情向叙事、诗体向散体、雅言向俗语的转化,《三国演义》遂以此丰功伟绩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代表了诗、赋、词、曲向小说的文体重心的转换,而且标志着小说文体本身的全面成熟和定型。本来,在唐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小说——唐传奇,那是文言短篇小说;宋元时代更有了哄动市井的说话艺术(话即故事),那主要是民间艺人们的活动。唐传奇难与唐诗相提并论,宋元话本难与宋词、元曲相提并论,都未成为时代文学的主流。《三国演义》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标志着小说从经史及正统正宗文体的附庸地位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存在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志着说话艺术从说书场走进文人书斋,现场口头演说变为书面写作,书场听众也可以是案头床头的读者了;它表明小说实现了由简单到繁复的进步,笔记杂录式的短制虽仍有存在地位,但小说家结撰宏伟阔大之长篇的艺术功力已经锻炼成熟,白话长篇小说的新纪元从此真正开始,极具民族特色的章回体结构模式由此确立。它作为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启发和带动了一系列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恰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所言,“自罗贯中《三演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差不多把上古到明清的每一段历史都演完了。它以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小说史上若干类型的人物形象系列,如以诸葛亮为基型的智多星军师形象系列、以张飞为基型的鲁莽英雄形象系列、以刘备为基型的仁君忠臣形象系列以及以曹操为基型的奸雄形象系列,这若干类型的系列形象,同中见异,有变有承,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画廊。可以说,《三国演义》所蕴涵的文化因子和艺术因子,对明清数百年间各种类型的小说都曾发挥过影响,对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起着开基创业的巨大作用。

《三国演义》的意义绝不仅在文学方面,它在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也许更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注目。《三国演义》属于那种集中表现了民族历史文化总体成就和总体特色的作品,继之又参与了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心理的建构、民族文化的定型,并持续作用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进程。因此,不读《三国演义》,意味着失去一次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国历史、品味传统文化、欣赏乱世英雄、获取古代智慧的宝贵机会。《三国演义》问世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读者从中享获乐趣和教益。农民起义的领袖们以之作为兵书战策,李自成、洪秀全都曾把《三国演义》作为指挥作战的玉帐秘本。封建统治者也从中采取治国方略和驭民权术,清太祖努尔哈赤读着《三国演义》打破了明朝江山,立朝后更把满译本《三国演义》作为贵族子女的教材,并定为官书。近现代许许多多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商人都曾经受过《三国演义》的启发。《三国演义》的影响还早已越出国门,走向世界,受到东西方人民的普遍喜爱和推崇,各国的《大百科全书》几乎都给了《三国演义》以很高的评价,这说明《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建议把《三国演义》作为日本人的汉文教科书,并力劝日本人都读读《三国演义》。如今,《三国演义》在欧洲各国也越来越广泛地流传开来。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所蕴藏的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人才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涵正在激起越来越多的人的越来越有兴趣的开掘,从而发挥出它在现代竞争社会所可能产生的复杂文化功用。

第二节 历时态群体创作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产生的时代,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风气尚未形成,作者们往往是在现有题材及与此题材有关的各种既有材料的基础上来一个集成和汰洗,在艺术改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建构自己的长篇小说文本。《三国》如此,《水浒》如此,《西游》如此,《说唐》、《说岳》、《杨家将》等亦如此,这形成了早期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方式。我们绝不赞成因此而否定这些小说大师的杰出文学成就,但也应该把这类作品与后期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审美评价和研究方法上加以区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先不妨认定《三国演义》是数百年间一个庞大的历时态创作群体共同劳动的艺术结晶,从而探讨其独特的成书过程。

应该说,使《三国演义》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批“功臣”是生活于汉末至晋初一百多年间的那些历史人物,他们生逢乱世,勇建事功,或者运筹帷幄,或者征战疆场,或忠或奸,或仕或隐,或成或败,以他们的才识和智勇,以他们各自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以他们相互斗智斗勇斗力的精采故事,同时更以供他们驱使的无名士兵的累累白骨和天下苍生的无尽苦难,构成了中国历史上自战国以来又一个群雄竞争的传奇时代,从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常谈常新的历史话题,成为文士艺人笔下口中或歌或咏或演或说魅力不衰的绝好创作素材。毛宗岗托名金圣叹的《三国志演义序》中曾提出一个问题:“凡自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史以演义者,无不与《三国》相仿,何独奇乎《三国》?”按照毛氏的理解,这是由于“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为传,其手又较庸,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都注意到这一段独特历史适于作为小说对象,因而也是小说成功的前提条件。这段历史确实独特。从汉室衰朽,外有黄巾造反,

内有十常侍作乱,导致宫廷政变,外镇来京,董卓专权,献帝失柄,到诸侯共讨,英雄四起,割据称雄,政局像万花筒一样瞬息万变。其间,汉室屡现中兴之象,然又屡失良机。董卓伏诛不久,曹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出现统一的可能。但赤壁一战,形势又改,孙权守长江天险,雄据东南,继之刘备入蜀,托足西南,天下遂成鼎足相争之势。但争来争去,徒见白骨成堆,将星常落,国主也相继辞世,却谁也没能一统江山,倒闹出个司马代曹,魏、蜀、吴同归于晋的结局。历史事实本身出人意料的奇幻演化,给小说创作提供了奇起妙转、巧收幻结的情节结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创作者们才艺超绝,倒不如说首先是造物主善于作文,先有此奇人奇事,方有此绝妙奇书。

但是,绝对不能忘记历史学家们的功劳。三国人物纷纷作古之后,是历史学家们留下了那一百年间的信史,为三国故事的传世和文学演化奠定了基础。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晋人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陈寿把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鱼豢的《魏略》等当时能够见到的三国史著和尚在流传的三国人事加以搜集整理,写成了《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合成《三国志》65卷,并获得了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的地位。裴松之在充分肯定陈寿《三国志》的同时,也注意到其局限与疏漏,于是广泛搜辑各种史料来为《三国志》作补注,所采著作达一百二十多种,大大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使之成为史传杂著系统三国故事之集大成者,进而成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本历史依据。

不过,《三国志》一类历史著作毕竟是高文典册,只适合文人学者案头研读,于是民间艺人和书会才人相配合,开始用各种说唱形式来演说三国故事。隋唐艺人口中已经描绘了“张飞胡”、“邓艾吃”(结巴)等三国人物形象;而北宋时期的三国故事则已显露出尊刘反曹的倾向,并且出现了专说“三分”故事的职业艺人。这些话本系统的三国故事,以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书坊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为其大成。这部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平话以司马仲相冥断汉高祖杀戮功臣案的故事作为开头,说汉光武帝时,有一秀才名司马仲相,受玉皇之命,在冥间审断刘邦、吕后屈斩韩信、彭越、英布一案,断明后奏闻玉皇,玉皇判韩信转世为曹操分中原,彭越转世为刘备分蜀川,英布转世为孙权分东吴,而刘邦转世为汉献帝,吕后转世为伏皇后,来败亡汉室一统江山,司马仲相则转世为司马仲达,三国并收,复又一统天下。故事前半部分以张飞为主角,诸葛亮出山以后则主角改换,起于“桃园结义”,终于“秋风五丈原”,大致展现了汉室三分又复归一统的历史格局,已经粗具长篇演义的规模,为后来《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一个虽然粗糙却很可用的情节构架。

隋唐以来说唱三国故事的又一方式是杂剧表演,至宋金愈演愈甚,陶宗仪《辍耕录》中留下《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骂吕布》、《赤壁鏖兵》等剧目。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历史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三国戏是其中一个重要类别,传世剧目有60来个,占全部元杂剧传世剧目的十分之一,现存剧本还有21种,占全部元杂剧现存剧本的八分之一左右,其中比较著名而对后来《三国演义》创作产生影响的作品有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高文秀的《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无名氏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屯》、《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关云长千里独行》、《诸葛亮隔江斗智》、《刘关张桃园结义》、《张翼德三出小沛》、《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三国人物的戏剧形象,提炼和编织了许多发生在三国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为后来罗贯中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就是在这些正史、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三国故事基础上,到了元末明初,小说巨匠罗贯中以“有志图王”的雄心,“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集数百年三国故事之总成,写定了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三国故事的艺术创作到达了辉煌的艺术顶点。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创作成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晋代到元明,历史学家、闾巷百姓、民间说唱艺人、戏剧家、小说家纷纷加入创作队伍,从而形成一个历时态的创作群体,使《三国演义》成为一部几乎是全民共同完成但又表现了最后写定者出众才华的小说奇书,并因此形成了远比个人独立创作作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的思想艺术风貌。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竟先后提出近二十种之多,而且似都言之凿凿,正是作品层面丰富、蕴涵复杂的反映。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广受欢迎,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因而刻本繁多,版本并有演变。现存《三国演义》主要有三个版本系统,即嘉靖本系统、万历本系统和毛评本系统。嘉靖本名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系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分为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七字单目,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首有明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序》及嘉靖壬午修髯子《引》,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刻本,最近罗贯中原作。万历诸本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叫《三国志传》,故又或称“志传本”,现存多家刻本,内容与嘉靖本有异,而文字似更朴直,故有人认为万历本或更近原作。其间还有一个《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也有多家刻本,实乃万历、天启间叶昼托名的一个评点本。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本现存康熙刊本,后来又陆续有多家刊刻。这个本子首有毛氏托名金圣叹的《序》,次以《读三国志法》和《凡例》,然后是正文及评点;其评点文字具有很高的小说美学价值。正文本身也多有修改润饰,回目是工整对偶的双句,共120回,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更加符合小说美学的要求;思想内容方面,尊刘反曹的倾向有所加强。毛本问世以后,就取代别本而成为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也可以说已是广大读者认可接受了的《三国演义》定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