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选择等,某些内容还涉及到性别的差异。这些反映了“网络空间与学生心理空间的对话”中“对话”的表现形式。该调查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学生中进行,问卷的设计反映三个特性:了解性(或求证性)、教育性、表达性,以下将对这三个特性具体分析。(注:问卷形式见最后一页附件) (一)了解性(或求证性)。这一部分的内容分了解性和验证性。一是要了解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原因、内容等,二是要验证女生和男生对于网络内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以下为统计的数据: 抽样总数为105,其中男生与女生各有4份因回答不完整而定为无效卷,有效卷男生55份,女生42份,样本容量为97。 项 目 百分比 题号 男 3 女 总 男 4 女 总 男 5 女 总 男 6 女 总 7 男 27.3 33.3 19.6 21.8 54.8 36.1 65.5 64.3 64.9 54.5 76.2 63.9 3.6 32.7 11.9 23.7 10.9 11.9 11.3 23.6 26.2 24.7 40 23.8 33 96.4 40 54.8 56.7 45.5 26.2 37.1 3.6 7.1 5.2 5.5 3.1 21.8 7.1 15.5 7.3 2.4 5.2 A(%) B(%) C(%) D(%) E(%) 41
女 总 男 8 女 总 男 10 女 总 男 12 女 总 男 13 女 总 男 14 女 总 4.8 4.1 27.3 40.5 33 3.6 7.1 5.2 27.3 28.6 27.8 38.2 33.3 36.1 7.3 2.4 5.2 95.2 95.9 2.9 7.1 3.1 40 59.5 48.4 72.7 71.4 72.2 61.8 66.7 63.9 92.7 97.6 94.8 21.8 31 25.8 56.4 33.3 46.4 36.2 4.8 23.7 12.7 16.7 14.4 注:男、女百分比分别为选择数量与男生、女生总数之比;总百分比为男女选择总数与样本总数之比。题号为对应于问卷中的题号。(问卷见附件) 1)题号为3的问题是关于上网地点选择的问题。从数据看出,家庭是学生主要的上网场所,尤其是女生,占了半数以上。而男生选择网吧(B)上网的比率32.7%,远高于女生的11.9%,这表现了在上网地点选择上的比较大的性别差异。对于家庭优先的问题,可以说均是来自城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的选择,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住宿而未有这样的条件,而对于网吧与学校微机室是他们最多的选择。 网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上网没有约束的地方,无论是上网内容还是时间都长度是学生自由的选择,这样的一个无约束无监督的场 42
所,对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要实现“绿色上网”完全依靠学生的自律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网络的新奇性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所无法抗拒的。女生与男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我想更多的是社会认同度造成的,因为相对来说这还是个男性目光的社会,男性可以进的场所一旦女性进入了就会产生社会压力性的目光,所以男生选择网吧比率要高于女生。
2)题号为4的问题反映的是第一次上网的原因。根据“首因效应”的心理机制,很多第一次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忘记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行为。对于第一次上网,女生与男生的原因选择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54.8%的女生选择A——因为学习的需要,有45.5%的男生选择C——出于好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差异。根据归因理论,这反映了男女生在上网归因上的不同,根本的原因是性别而导致的倾向性的差异。由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及校园网络的发展,给许多学生提供了初次接触网络的机会,而这种初次接触又因性别个性的不同带来了记忆上不同,也显示了他们各自对网络需要上的差异。但是A和C两项都是显示了主观上的倾向性,应该说都是“内归因”体现。而对于B——同学介绍一项则是反映了外归因形式,而且具有个别偶然性。
3)题号为5和6、7问题的反映了周上网次数、通常每次上网时间。总体来说,有64.9%的学生每周上网一次,有63.9%的学生每次上网在1小时以下,有95.9%的学生一般在周末上网。总体上说是基本合理的现象,因为面临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家庭都不可能把网络之门向学生彻底关闭,在允许的时间和范围之内,利用优良的网络资源为学习与工作、生活服务,这是信息时代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不可能远离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必须还要看到,还有少数的学生上网的次数和时间超过了一定的度,每周3次以上的
43
占5.2%,每次三小时以上的占3.1%,而且这个比例男生超过女生。这些少数的学生是我们要重点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如果把过多的时间用于上网,就会与学习的时间产生冲突,学习无论如何是学生的第一要物,网络服务的重点也在这里。
4)题号为8的是关于内容选择的问题。在调查之前就产生了男生及女生在内容选择上的差异性假设,希望能通过调查结果得以验证。总体上说,各相内容比较平衡,查阅资料占33%,网上学习占3.1%,同学及看电影聊天占25.8%,及玩游戏占14.4%。这几项内容可以分为学习与娱乐,从各数据看出,学习和娱乐相对平衡,应该说这是这反映了一种健康的倾向,但是从男女生性别角度看,某些内容还有很大差异性,首先,女生选择侧重学习性,其选A——查阅资料的占40.5%,而男生侧重娱乐性,尤其是玩游戏这项选择远远超过了女生,达到36.2%,甚至有些男生在题号为4——“你第一次上网是因为?”的选择项目E“其他”中写下了“玩游戏”。这样的结果验证了现实,游戏成为产生网络综合症成因的根源之一,而且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学生上网方面的焦点问题。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游戏成为他们社会性发展及心理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而且根据“复演理论”,游戏也重新在现了人类早期活动及状态,如:男孩子喜欢刀枪等兵器,喜欢把凳子当马,都是对人类早期生活的再现。那么这些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中学生深受网上游戏吸引的心理学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游戏自身设计的刺激性、新异性正好迎合了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性,两者的结合导致了新的问题的产生。
5)题号为10的问题反映的是教师及家长在上网方面的指导情况。从数据来看,A、经常占5.2%,B、偶尔占48.4%,C、从来没有占46.4%。数据表明教师与家长的指导力度是极其微弱的,这又我们
44
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我们的教师与家长如何在网络时代引导、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而并不是象现实中那样谈网色变,把它当成洪水猛兽,敬“鬼神”而远之,让孩子远离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网络观。由于学生处于很多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且其判断力和选择力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需要有外界力量的正确引导,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体场所,教师与家长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对网络认知、利用的正确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和家长越是把网络神秘化就越会导致学生窥视心理的产生,从而越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只有利用有监督、有约束的引导机制,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网络观。教师及家长在这一方面的缺位是值得将其重新建构的时候了。
6)题号为12和13的问题反映的是:学生对网络这种工具对自身学业及情绪影响的主观判断。对于是否影响学业问题,学生选择B——不会的占72.2%,而且其中并没有什么性别差异。由此可见,网络对学生整体并没有深刻负面的影响,学生还是能理性对待学习与网络的关系。对于心情不好是否会寻求网上发泄的问题,学生选择B——不会的占63.9%,而且也没有什么性别上的差异。网络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工具,但是学生的选择是趋于理性的。以上两个问题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会产生,许多个案已经让我们警觉,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使我们开始未雨绸缪。家庭及学校的教育引导应该值得重视了。
7)题号为14的反映的是网络对学生心理影响导致躯体化的问题。当然这是了解个别化的问题。回答A——“有”总体占5.2%,而且男生比例7.3%略高于女生2.4%。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因素的变化,使体内神经系统或者分泌系统产生变化,导致躯体上出现变化的心理生理过程,如紧张会导致出汗或者发抖。如果因为不上网而产生身体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