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数器核对。随着学生报出的数,老师都能准确无误的判断,这时学生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特想知道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判断的。老师没什么魔法,也不是神仙,更没有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好不好?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

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想看吗?(想)请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轮是圆形、轴在中心;轮是圆形,轴不在中心;轮是椭圆、轴在中心;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心)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心,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道其中的道理,来解决身边的这个实际问题。 3.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常常是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就象环环紧扣的链条。学生学习数学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经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四.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始于发现问题,始于问题所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除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

外,还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在质疑问难时,主要是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还会用到非逻辑的方法,如猜想、假设、推测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找问题,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阐述中找问题,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从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找问题等。 第三,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知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可在范围上加以控制,又能保证提问的质量,从而达到问得有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人人敢问、乐问、善问,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