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第一讲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阶段划分。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阶段划分。
(09考研单选)9、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 ) A、经验主义 B、冒险主义 C、机会主义 D、教条主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同盟会章程 “宣传工作”;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
斯大林 联共(布)十七大(1934年) “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多使用“宣传工作”和“政治教育”的概念。 (二)概念的区分:
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它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
思想工作则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 09考研单选)1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公私兼顾、劳资双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商时代--伦理与军事方面的教育。殷代推行“尊神”,把神权思想推向高峰。 西周时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权;
在思想政治上为了加强对奴隶的统治,强化以等级观念和天命观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春秋末期,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政”人君子。
儒家礼教思想--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用所谓的“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天赋王权”,“君权神授”等理论,系统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绝对性。
封建统治者将道德教育政治化、法律化,把忠君与孝亲结合起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1)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2)目标上,修身为本,强调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 (3)途径上,强调通过学校、家庭等多种途径; (4)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点: (1)灌输式教育主导方法;
(2)公私德不分; (3)重规范、轻人格。 (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国外,主要是欧洲,古希腊在公元前5至4 世纪,已十分注意对奴隶和自由民进行思想政治控制。柏拉图是系统论证奴隶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鼻祖。
古罗马的西塞罗,一方面主张对奴隶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则进行以宗教作为伪装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
中世纪的欧洲实行政教合一。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主张以人为中心,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