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自2017年9月开始,“部编本”语文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本套教材较之以往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数量。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全套课本一共选编古代诗文130篇(首),占教材总数的511%。中考必考篇目也由原来要求的50篇增加到61篇。因此,学好古诗文对于学好语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学好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就必须重视诵读的作用。

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享受韵律。语感每个人都有,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而语感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在相应的语境中才能较快地学好一种语言,首先是因为听得多。而要营造合适的语境,诵读是最好的途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读,入眼、入耳、入心。因此,建议全班齐声朗读,每个早晨都读,语境随即而生,语感自然跟随。

诵读有助于强化句读,通晓文意。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与我们现实社会距离很远,许多词义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诵读则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词义和句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话“今齐地方千里”,这个句子的正确停顿应该是“今齐地/方千里”,读对了句读,实际上也就理解了“地方”这个词的古今异义。这样的诵读,不仅有助于明确句读,而且文章的词义、句义、文义也就在诵读中得到巩固强化,进而对文意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诵读有助于体察情感,提升审美。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如己出,读出感情与气势,才能因声求气,继而“因气而通其意,以及辞与法”,从而让学生进入审美感知领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由“感”而“悟”,提升审美情趣,丰富人文底蕴。如诵读《岳阳楼记》,可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诵读《醉翁亭记》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诵读《出师表》可感受作者忠君报恩的拳拳爱国之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