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能动者与受动者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1)主体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确定实践目的实践方案——目的性 (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2)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3)目的总要指向一定的客体并以一定客观事实为依据。同时,目的的提出均含有主观因素(4)实践的过程就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的过程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1)手段的特点——人的身内器官功能和身外自然力的统一 (2)手段是过去活动的产物,是未来活动的前提 (3)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 A、主体否定客体的现成客观性 B、主体否定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结果——人的目的、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

16 / 72

(2)评价结果的内含

A、评价实践效果B、评价实践效能C、评价实践效率 (3)实践活动的继承性和选择性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应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市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合。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

3、两个世界的区别

(1)异质性(2)发展的不同步性 4、两个世界的联系

(1)内容同构(都具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方式)(2)规律同一(3)互相转化

5、两个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活动 (1)两个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两个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两个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一是指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活动还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一是指人化自然,二是指人类社会会。

17 / 72

3、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运动变化自发,人类世界的运动变化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

4、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 6、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1)自在世界构成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实践活动将天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相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2、实践推动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2、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 (1)神学历史观——人类社会神化 (2)唯心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精神化 (3)自然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自然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构成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18 / 72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2)历史演绎——圣西门初步提出,孔德和斯宾塞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阐释。

(3)社会有机体的含义——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1)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2)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3)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1、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

(1)经济交往(2)政治交往(3)文化交往 2、社会结构的类型

(1)经济结构(2)政治结构(3)文化结构 3、人类交往的制度化就是将交往变成社会的结构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19 / 72

1、生产力的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1)劳动对象——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实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是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能力并且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3、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力的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2、生产关系的内涵

(1)静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2)动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4、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5、经济结构的功能——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要素要通过生产关系结合;他能决定社会的其他结构,并成为其他结构的现实基础。

20 / 7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