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及评分标准

一、艾条灸法

(一)评估

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

(二)适应症

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

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防病保健。 (三)禁忌症

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

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二、拔罐法

(一)评估

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拔罐部位皮肤情况、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二)适应症

1.风湿痹证,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等。 2.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症。 3.外科的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拔罐。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3.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火柴、95%酒精棉球、止血钳、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拔罐部位。

4.点燃酒精棉球,火焰在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局部皮肤颜色。

6.起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用拇指或中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8.核对医嘱,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 9.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点燃的酒精棉球勿烧烤罐口,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起罐后如局部出现水泡,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预防感染。

5.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三、耳穴埋籽法

(一)评估

1.患者意识状态,主要症状、既往史、体质及心理状况。 2.耳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

4.告知患者耳穴埋籽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二)适应症

1.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 2.预防感冒、晕车、晕船。 (三)禁忌症

1.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2.年老体弱者慎用。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菜籽或王不留行籽、胶布、酒精、棉签、镊子、探棒、弯盘、快速手消液。 (五)操作流程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将菜籽或王不留行籽贴附在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部位,按压。 5.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6.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

1.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探穴力度适度、均匀。

3.埋籽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