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式中:Ac-桩基承台总净面积;

fak-承台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承台面积控制系数,?≥0.60;

n-基桩数;

?c-桩基承台效应系数,可按本规范表5.2.5取值。

5.6.2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中点沉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s??(ss?ssp) (5.6.2-1)

ss?4p0?i?1mzi?i?z(i?1)?(i?1)Esi? (5.6.2-2)

ssp?280po??pqsuEsd (5.6.2-3) 2(sa/d)F?nRa (5.6.2-4) Ac式中:s——桩基中心点沉降量;

ss——由承台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的中点沉降(图5.6.2); ssp——由桩土相互作用产生的沉降;

po——按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计算的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kPa);

Esi——承台底以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应取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段的

模量值;

m——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的土层数;沉降计算深度按?z?0.1?c确定,?z可按

本规范第5.5.8条确定;

qsu、Es—桩身范围内按厚度加权的平均桩侧极限摩阻力、平均压缩模量;

; d—桩身直径,当为方形桩时,d?1.27b(b为方形桩截面边长)

sa/d—等效距径比,可按本规范第5.5.10条执行; zi,zi?1——承台底至第i层、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

图5.6.2 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示意图

?i,?i?1——承台底至第i层、第i?1层土层底范围内的角点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根

据承台等效面积的计算分块矩形长宽比a/b及深宽比zi/b=2zi/Bc,由本规

范附录D确定;其中承台等效宽度Bc?BAc/L;B、L为建筑物基础外缘平面的宽度和长度;

F——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的总附加荷载(kN);

?p——基桩刺入变形影响系数;按桩端持力层土质确定,砂土为1.0,粉土为1.15,

33

黏性土为1.30。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无当地经验时,可取1.0。

5.7 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Ⅰ 单桩基础

5.7.1 受水平荷载的一般建筑物和水平荷载较小的高大建筑物单桩基础和群桩中基桩应满足下式要求:

Hik?Rh (5.7.1) 式中 Hik——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桩i桩顶处的水平力;

Rh——单桩基础或群桩中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对于单桩基础,可取单桩的水

平承载力特征值Rha。

5.7.2 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桩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执行。

2 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桩身正截面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可根据静载试验结果取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水平位移6mm)所对应的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 对于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4 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ha?式中

0.75??mftW0??N?N(1.25?22?g)?1???fA?Mmtn?(5.7.2-1)

??? ? ? ——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按本规范第5.7.5条确定;

Rha——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号根据桩顶竖向力性质确定,压力取“+”,拉力

取“-”;

?m—— 桩截面模量塑性系数,圆形截面?m=2,矩形截面?m=1.75;

ft—— 桩身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W0—— 桩身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截面模量,圆形截面为:

?d22W0?d?2??E?1??gd032

?? 方形截面为:W0b2其中d为桩直径,d0为扣除保护b?2??E?1??gb026,

层厚度的桩直径;b为方形截面边长,?Eb0为扣除保护层厚度的桩截面宽度;

???为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vM—— 桩身最大弯距系数,按表5.7.2取值,当单桩基础和单排桩基纵向轴线与水

平力方向相垂直时,按桩顶铰接考虑;

表5.7.2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m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x 桩顶约束情况 桩的换算埋深??h? 4.0 3.5 3.0 2.8 2.6 2.4 34

?M 0.768 0.750 0.703 0.675 0.639 0.601 ?x 2.441 2.502 2.727 2.905 3.163 3.526

铰接、自由

固 接 注:1 铰接(自由)的?M

4.0 0.926 0.940 3.5 0.934 0.970 3.0 0.967 1.028 2.8 0.990 1.055 2.6 1.018 1.079 2.4 1.045 1.095 系桩身的最大弯矩系数,固接的?M系桩顶的最大弯矩系数;

2 当?h?4时取?h?4.0。

?g—— 桩身配筋率;

An—— 桩身换算截面积,圆形截面为:An?1???E?1??g4 ; 方形截面为:An?b21???E?1??g?d2????

?N—— 桩顶竖向力影响系数,竖向压力取0.5;竖向拉力取1.0;

N——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桩顶的竖向力(kN)。

5 对于混凝土护壁的挖孔桩,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时,其设计桩径取护壁内直径。

6 当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水平位移控制,且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估算预制桩、钢桩、桩身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EI Rha?0.75x0a (5.7.2-2)

?x式中 EI—— 桩身抗弯刚度,对于钢筋混凝土桩,EI?0.85EcI0;其中I0为桩身换

算截面惯性矩:圆形截面为I0?W0d0/2;矩形截面为I0?W0b0/2;

x0a—— 桩顶允许水平位移;

?x——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按表5.7.2取值,取值方法同?M。

7 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应将上述2~5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0.80;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宜将按上述2~5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1.25。

Ⅱ 群桩基础

5.7.3 群桩基础(不含水平力垂直于单排桩基纵向轴线和力矩较大的情况)的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考虑由承台、桩群、土相互作用产生的群桩效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Rh??hRha (5.7.3-1) 考虑(5.7.3-2)

sa/d

6

?h??i?r??l

?sa????d? (5.7.3-3) ?i?0.15n1?0.10n2?1.90.015n2?0.45??hcm?x0a?Bc (5.7.3-4) ?l?2?n1?n2?Rha

x0a?2(5.7.3-6)

Rha??x (5.7.3-5) 3??EI其他情况: ?h??i?r??l??b

?b?(5.7.3-8)

??Pcn1?n2?Rh (5.7.3-7)

Bc'?Bc?1?m? 35

Pc??cfak(A?nAps),

(5.7.3-9)

式中 ?h—— 群桩效应综合系数;

?i—— 桩的相互影响效应系数;

,按表5.7.3-1取值; ?r——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桩顶嵌入承台长度50~100mm时)

?l—— 承台侧向土抗力效应系数(承台侧面回填土为松散状态时取?l?0);

?b—— 承台底摩阻效应系数;

sa/d—— 沿水平荷载方向的距径比;

n1,n2—— 分别为沿水平荷载方向与垂直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中的桩数;

m—— 承台侧面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本规范表5.7.5

取值;

x0a—— 桩顶(承台)的水平位移允许值,当以位移控制时,可取x0a=10mm(对水

平位移敏感的结构物取x0a=6mm);当以桩身强度控制(低配筋率灌注桩)时,可近似按本规范式(5.7.3-5)确定;

Bc'—— 承台受侧向土抗力一边的计算宽度;

Bc——承台宽度; hc ——承台高度?m?;

? ——承台底与基土间的摩擦系数,可按表5.7.3-2取值;

Pc ——承台底地基土分担的竖向总荷载标准值;

?c——按第5.2.5条确定;

A——承台总面积;

Aps——桩身截面面积。

换算深度?h 位移控制 强度控制 注:??5

表5.7.3-1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r

2.4 2.58 1.44 2.6 2.34 1.57 2.8 2.20 1.71 3.0 2.13 1.82 3.5 2.07 2.00 ≥4.0 2.05 2.07 mb0,h为桩的入土长度。 EI表5.7.3-2 承台底与基土间的摩擦系数?

土的类别 可塑 黏性土 硬塑 坚硬 粉土 密实、中密(稍湿) 中砂、粗砂、砾砂 碎石土 软岩、软质岩 表面粗糙的较硬岩、坚硬岩 摩擦系数? 0.25~0.30 0.30~0.35 0.35~0.45 0.30~0.40 0.40~0.50 0.40~0.60 0.40~0.60 0.65~0.75 5.7.4 计算水平荷载较大和水平地震作用、风载作用的带地下室的高大建筑物桩基的水平位移时,可考虑地下室侧墙、承台、桩群、土共同作用,按附录C方法计算基桩内力和变位,与水平外力作用平面相垂直的单排桩基础可按本规范附录C中表C-2计算。 5.7.5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和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1/m?

??5mb0 (5.7.5) EI 36

式中 m——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b0—— 桩身的计算宽度(m);

圆形桩:当直径d≤1m时,b0?0.9?1.5d?0.5?; 当直径d >1m时,b0?0.9d?1; 方形桩:当边宽b≤1m时,b0?1.5b?0.5; 当边宽b >1m时,b0?b?1。

??EI—— 桩身抗弯刚度,按本规范第5.7.2条的规定计算;

2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宜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当无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表5.7.5取值。

表5.7.5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预制桩、钢桩 灌 注 桩 相应单桩在地相应单桩在地m m 地 基 土 类 别 序号 面处水平位移面处水平位移MN/m4 MN/m4 (mm) (mm) 淤泥;淤泥质土;饱和湿陷性1 10 2~4.5 2.5~6 6~12 黄土 流塑(IL>1)、软塑(0.750.9粉土;松2 10 4.5~6.0 6~14 4~8 散粉细砂;松散、稍密填土 可塑(0.25

2 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0.4降低采用; 3 当地基为可液化土层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本规范表5.3.12中相应的系数ψl。

????

5.8 桩身承载力与裂缝控制计算

5.8.1 桩身应进行承载力和裂缝控制计算。计算时应考虑桩身材料强度、成桩工艺、吊运与沉桩、约束条件、环境类别诸因素,除按本节有关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

Ⅰ 受压桩 5.8.2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且符合本规范第4.1.1条规定时:

N??cfcAps?0.9fy'As' (5.8.2—1)

2 当桩身配筋不符合上述1款规定时:

N??cfcAps (5.8.2—2)

式中 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

?c——基桩成桩工艺系数,按第5.8.3条规定取值;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y' ——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纵向主筋截面面积。

3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