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徐青青 王萍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10期

[摘 要]环境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从源头上保护好环境资源,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其可持续性利用。而由于环境资源有多种分类,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环境资源的特点制定其各自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策略,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

环境资源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曾经对其进行了盲目、掠夺性开发,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不断恶化,以至生态平衡失调。现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达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资源及其分类

环境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较为认可的分类方法一般是按其开发利用和再生的特点将环境资源分为恒定资源、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三大类。(1)恒定资源一般称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们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会因为人类的使用而对其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太阳能、潮汐能等;(2)可耗竭资源又称为“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会随着人类不断地开发利用而逐渐枯竭,例如矿产资源、煤、石油等;(3)可更新资源也称为“可再生资源”,即这些资源可以不断地增值、更新,只要对其使用合理就会源源不断产生,例如各种动物、森林、草原等。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些环境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尽量采用高新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而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不同类型的环境资源,其可持续利用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就需要遵循不同的原则:

1.对于恒定资源,由于其总量既不会因为人们的利用而减少,也不会因为人们不利用而增加,因此在使用恒定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开发其应用潜能,进而实现替代某些可耗竭资源的目的。例如利用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来替代传统的燃煤发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完就没有了。其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最优耗竭的问题,因此应该节约使用可耗竭资源,尽量延长其利用年限。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减缓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消耗,就是尽量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进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例如铝质、玻璃制啤酒罐的循环利用等;而对于降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消耗速率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例如开采矿产资源的时候,在开采主矿的过程中,要兼顾伴生矿的开发生产,这样既降低了开采成本,节约了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3.对于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使其开发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更新速度,这样才可能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例如不能涸泽而渔也不能焚林而猎。 三、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一切生产资料都是由环境资源提供的,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因此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资源越丰富、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其经济发展就越好。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条件、使用状况以及经济增长的模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27%,进口了世界50%的铁矿,消耗了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消耗了世界石油总产量的7.4%,消耗了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也就是说,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尽量节约使用这些资源,以及保护环境资源本身都是发展生产力,都是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放弃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应该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为我们的将来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Ostrom E.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2]发展的基础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宋秀杰,王绍堂,张漫.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与保护,2002年

[4]干地玛,闫慧琴.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4,16(2):47-4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谭荣.制度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218-1227 [6]Acemoglu D, Johnson S, Robinson J.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 5-40

[7]刘丽.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0,25:8-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