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练习
一、选择题
1.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本质的原因是( )
A.酸都含有酸根 B.酸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C.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
D.酸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浓盐酸的挥发性 B.浓硫酸的腐蚀性 C.浓硫酸的吸水性 D.碳酸的不稳定性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固体,易潮解 B.有强腐蚀性,俗称苛性钠 C.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D.它能与CO发生化学反应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石灰浆抹墙后,墙壁发硬 B.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为红色 C.用苛性钠干燥O2、N2等 D.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5.当碱液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 ) A.醋酸 B.稀盐酸 C.硼酸 D.3%~5%的NaHCO3溶液 6.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无色 D.不变色
7.盐酸或稀硫酸常用作金属表面的清洁剂是利用了它们化学性质中的( )
A.能与碱反应 B.能与金属反应
C.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D.能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
8.下列几种溶液敞口置于空气中,溶质成分不变,但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且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浓硝酸 D.石灰水 二、填空和简答题
9.纯净的盐酸是______________颜色的液体,有______________气味。工业品浓盐酸常因含有杂质而带______________色,浓盐酸在空气里会生成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______________气体跟空气里的______________接触,形成盐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10.指示剂是能跟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溶液作用而显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常用的指示剂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_________,在自然界中有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也可以指示酸碱。
11.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一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色的铜丝表面变成______________色;然后将它浸入稀硫酸里并微热,铜丝表面变成______________色,反应后的溶液呈______________色;再将铜丝取出用水冲洗后,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铜丝表面覆盖了一层______________色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4.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在锥形瓶中盛浓硫酸,在分液漏斗中装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水滴入锥形瓶。
(1)你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答: 2)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
3)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是怎样的?答:
[参考答案]一、1.C 2.AC 3.D 4.C 5.C 6.B 7.C 8.A
二、9.没有 刺激性 黄 白雾 氯化氢水蒸气 小液滴
10.酸 碱 不同颜色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植物的花瓣 果实 11.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Fe2O3+6HCl===2FeCl3+3H2O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Fe+2HCl===FeCl2+H2↑ 12.紫红 黑 紫红 蓝 银白 Hg 13.(1)CaO+H2O===Ca(OH)2 (2)强烈的腐蚀性
(3)服用食醋,并大量饮水 三、14.(1)锥形瓶中液滴飞溅
(2)浓硫酸遇水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使浮在浓硫酸上面的水立即沸腾,造成液滴飞溅。 (3)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地倒入水中,并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迅速扩散。
一、选择题
1.关于酸和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B.生石灰与熟石灰都属于碱 C.酸就是有酸味的物质 D.碱就是有腐蚀性的物质
思路解析:A.符合浓硫酸的物理性质;B.生石灰是氧化钙,属于碱性氧化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C.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有酸味的物质不一定是酸,酸也不一定有酸味;D.有腐蚀性的物质很多,但有腐蚀性的物质不一定就是碱,如酸、某些氧化物等都有腐蚀性。
答案:A
2.关于酸和碱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盐酸不能洗掉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用盐酸可洗掉试管里残存的红褐色氢氧化铁
C.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与金属反应有氢气产生
D.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都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思路解析:A.盛放石灰水后留下的物质是碳酸钙或氢氧化钙,可以用酸除去;B.红褐色氢氧化铁是碱,盐酸可以和氢氧化铁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C.酸可以与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但相似性不是因为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而是由于结构的相似性;D.碱的相似性主要是由于碱的结构的相似性,在水溶液中都能发生电离生成OH-。
答案:B
3.下列潮湿的气体不能用固体的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一氧化碳 B.氢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思路解析:固体的氢氧化钠是碱性的,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二氧化碳。 答案:C
4.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
A.用干冰人工降雨 B.用熟石灰给鱼塘消毒 C.服用氢氧化钠治胃病 D.用食醋除去水垢
思路解析:氢氧化钠是强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对人的消化系统起很强的腐蚀作用,不能用来中和胃酸。而应选择一些碱性很弱的物质。
答案:C
5.O2、H2、CO2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制取这三种气体的化学反应中,不包含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思路解析:制备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制备H2属于置换反应;制备CO2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A
6.下列实例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
B.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遵医嘱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胃酸 C.蚊虫叮咬人的皮肤分泌出蚁酸,如果涂含碱性物质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D.金属表面锈蚀后,可用稀盐酸进行清洗
思路解析:金属表面腐蚀后,产生的主要是金属氧化物,而不是碱,故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其他三项均为中和反应。
答案:D
7.常见食物pH的近似值范围如下: 常见食物 橘子汁 泡菜 酸牛奶 鸡蛋清
PH(近似值) 3.0—4.0 3.2—3.6 6.3—6.6 7.6—8.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鸡蛋清显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泡菜 C.橘子汁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D.酸牛奶比橘子汁的酸性强
思路解析:物质的pH=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小于7,属于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石蕊在酸性环境中显红色。
答案:D
8.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且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食盐溶液和稀盐酸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钾溶液和硫酸溶液 D.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思路解析:反应前后没有物质脱离体系的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A、D不发生反应,不符合要求;B中产生的CO2逸出体系;C则都发生化学反应且无物质逸出。
答案:C
9.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单质、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 Na2O C CO B.Mg(OH)2 CuSO4 C CO2 C.KOH HNO3 O2 SO3 D.HCl NaOH O2 P2O5
思路解析:A中的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B中的CuSO4属于盐;C中KOH是碱,HNO3是酸。
答案:D
10.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2→CaCO3 B.HCl→NaCl C.Fe→FeSO4 D.Fe→Fe(OH)3 思路解析:A.CO2+CaO====CaCO3;B.HCl+NaOH NaCl+H2O; C.Fe+H2SO4 FeSO4+H2↑;D.Fe无法一步生成Fe(OH)3。 答案:D 二、填空题
11.按要求填写下列内容:
(1)2个氧分子___________;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
(2)用下列四种元素(O、H、Ca、Cl)写化学式:酸___________;碱___________。 (3)上述酸与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答案:(1)2O2 (2)HCl Ca(OH)2
(3)2HCl+Ca(OH)2====2H2O+ CaCl2 1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你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过一会儿,你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铁生锈的现象和铁锈的主要成分。 答案:Fe2O3 产生气泡 溶液渐变黄色,铁钉不断减少 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
13.从四类化学反应的角度写出典型的化学方程式(各写一例)。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