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 2000 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会为大家 详细讲解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1)共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后两个时期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 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前后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

③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 的争论;

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 人们的认识。 (2)不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带 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②从领导者上看,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后 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经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 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等。

③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 马克思主义。

④从阵营上看,前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引起了一些争论, 尤其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⑤从范围上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

1

[键入文字]

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来,且马克思主义还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 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2.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 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特点:

①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 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②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③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 向。

④抓住了要害,对当时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之主要惰性精神力量的封建传统 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 (4)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 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 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 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 展。

2

[键入文字]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 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 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 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 的成果。 (5)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 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而当时的文学革命,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 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②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③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 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3.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 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 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 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