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作者:张媛

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0期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建设和发展是中国音乐事业的根基,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趋向多元化,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文章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传承工作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民族音乐;艺术价值;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成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由中原、西域以及西方外来音乐文化相融合而成。由此中国民族音乐不但逐渐实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也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曲目类别,为后来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绵远的发展历史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它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方面中国民族音乐真切地记录了民族的痛苦与快乐,另一方面它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其传承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的探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个民族地区的相应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取得显著发展。但与此同时,最能代表各民族特征的音乐形式却逐渐走上消亡道路,且经济增长越快,其民族区域音乐消亡越快,经过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其问题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传统民族音乐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

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与其生长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如今很多民族区域为了让当地经济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人为肆意改造自然环境,导致很多民族区域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而使民族传统音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无法继续传承与发展。例如,青海和甘肃两个省的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早已失传绝迹,甚至一些被载入当地史料中的少数民族歌谣也已不复存在,只有传统的花儿演唱形式和环境在政府保护下得以完整保存。另外,各省份音乐表演中,演员们演唱民族歌曲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民族音乐未来传承的担忧。随着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大,距离城市越近的民族区域,民族歌曲减少速度越快。例如,曾经在九寨沟被人们所广泛熟知的南坪民歌发展到今天,也只剩下八个人在演唱传统的曲目。而与此恰恰相反,经济水平越是相对落后、距离城市越是偏远的地区,其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特征反而能够被保留得越完整。“民歌恰是穷乡好”,或许这句话正是当前传统民族音乐遭遇现状的最好写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各地区民俗文化逐渐衰亡

艺术源于生活,民族传统音乐也不例外,其形成离不开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活,并且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的民俗音乐文化也大不相同,一首简短的民间歌曲通常就能让人们感受到该地区的民俗风情等特点。例如新疆音乐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在切分音符的节奏下,加上冬不拉和手鼓这些特色的乐器,一起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族人们的人文风俗与精神面貌特征,使人们眼前一亮,瞬间仿佛到达了新疆那片迷人的国土,流连忘返。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各区域民俗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冲击,正在不断发生转变,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在这些变化中逐渐失去原有的味道,慢慢丧失了曾经音乐中质朴与淳厚。 (三)人们思想意识发生变化

受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变化的影响,各地区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鲜事物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传统的民族音乐被认为不符合当代人们的品位进而在音乐领域受到冷落,而港台和欧美等流行音乐则受到了大量人的追捧。甚至有些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导致民族音乐教育逐渐被淡忘、忽视。狭隘的生存空间让民族音乐生存与发展难以继续。

二、对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建议 (一)保护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

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是我国民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保证,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护好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一旦离开这种环境的保护,民族音乐也离开了其生命延续的土壤。音乐的美是纯粹的,生存环境对音乐形式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原生态与生活方式才能诞生真正的原有音乐。此外,还应从整体上唤醒人们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认识到原生态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不能只把重心放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却忽略了文化环境的保护。如,可以对一些即将濒临消亡的民族曲目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对一些原始音乐产生地加大保护力度,并建立一系列的民族音乐保护的措施。

(二)结合当地现状传承民族音乐

我国很多民族区域都具有自己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有效地融合一些民族音乐元素,将会非常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如果只是把民族音乐单纯而静态地保存在博物馆中,则吸引的游客关注度非常有限,但将这些民族音乐融入一些非常具有特色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中,却可以吸引大量游客的关注。在多民族地区的相关旅游景点设立一些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中心或者民俗文化村,既可以有效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又能够让游客们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体验到我国民族传统生活与习俗,并且接触到多种少数民族的古老音乐文化。这种观光形式不但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收入效益,还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重视学校教育。提高民族音乐传承力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中,教育是主要途径,而学校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民族音乐选择性和过滤性的传播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内容核心和系统性得以保存,但长久以来,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加上现代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以及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话语权,虽然学校音乐教育也设有一部分民族音乐内容,但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地位受到严重排挤,甚至被忽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相分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使我国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长期传承下去,就必须要加强民族音乐专业的教育力度,开设系统的民族音乐课程,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与掌握,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喜爱自己民族的音乐。 (四)加强国家政策支持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传统民族音乐不管是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在人文环境方面都受到严重冲击,为了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与我国政策相统一的条件下,政府必须要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必要时甚至采取强制性的保护政策。对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要加大投资力度,这也是一种不断提高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表现。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当地民族音乐文化事业,逐渐形成以地方政府力量为核心民族艺术保护中心。另外,政府还要不断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音乐的自信与骄傲,树立强烈的保护意识,同时联合当地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机构,从各方面加强对当地民族音乐的保护,突出传承保护重点,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详尽分类。

(五)改进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所不能缺少的,但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完美的。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本身就决定人们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就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已经改变了传统民族音乐存在的物质基础,若要使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得到延续,就必须改革原有的传统表现形式,使其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特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原有的音乐基础上不断改革并创新其内容形式,结合当代生活题材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必要的改革。例如,近几年来,一些年轻人将过去的音乐进行重新编曲,或者用传统的民族乐器来演奏一些流行的歌曲,对传统的民族音乐采取了新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新民乐等一系列现代社会的产物。这种演奏形式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音乐精髓,又结合了现代社会因素,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选秀形式的电视节目中,选手们演唱的一些民歌,也让观众们感觉耳目一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将民族音乐进行改变,使民族音乐发展得面目全非。因此,如何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因素,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结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