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整合侵入体的产状和类型
岩浆岩的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围岩的解除关系
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侵入体的产状和不整合侵入体的产状两种。
整合侵入体的产状:
(1) 岩床:岩浆沿层面形成与地层产状相整合的板状侵入体。岩床有时单独出
现,有时成群出现。岩床在基性岩中比较常见。
(2) 岩盖:岩盖是顶部隆起,底部平坦,中央厚边缘薄的整合侵入体,成蘑菇
状,平面近似圆形。
(3) 岩盆:岩浆侵入于岩层之间,其中央部分因受岩浆静压力作用而使底板下
沉,形成中央微微凹陷的盆状侵入体,称为岩盆。
(4) 岩鞍:岩鞍是一种产生于强烈褶皱区的岩体,是在岩层褶皱过程中,岩浆
挤入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而形成的一种整合侵入体,其剖面形态呈马鞍状或新月型。
不整合侵入体产状:
(1) 岩墙:岩墙是切穿围岩层理和片理的板状不整合侵入体。
(2) 岩株:岩株是一种很常见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在平面上常成近圆形,在
岩株旁边常有一些不规则的枝状岩体伸入围岩中,称为岩枝。
(3) 岩基:岩基是规模最大的侵入体,平面上常呈不规则状,主要由花岗岩类
组成。
2. 简述浅成侵入岩体的产状 岩盖,岩盆,岩株,岩脉,岩床。
3. 简述岩浆岩共生矿物组合规律及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4. 简述火山锥的类型及特征
火山喷发物围绕火山口堆积而成的锥状体,称为火山锥。它是中心式喷发的特征产状。
根据喷发物的不同,火山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 火山碎屑岩锥。组成火山锥体的物质全部为火山碎屑岩,越靠近火山口粒
度越粗,远离火山口粒度逐渐变细。
(2) 熔岩火山锥。火山锥几乎都是由熔岩组成,岩浆多次溢出,构成宽矮的穹
窿,又称盾形火山锥。顶部有火山口,形态低平,四壁较陡。
(3) 复合火山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层而组合复合火山锥。坡脚小于35
度,向火山口方向逐渐变陡。
5. 简述岩浆岩不同于其他岩类的主要辨别标志
(1) 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具有玻璃质的岩石
一般是岩浆岩,
(2) 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如霞石 白榴石气孔杏仁构造。 (3) 岩浆岩体与围岩间一般都有明显界限,呈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于地层中, (4) 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捕掳体),这些捕掳体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
用。
(5) 各地质历史形成的主要岩浆岩类,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与其化学成分近似的
现代火山岩,
(6) 岩浆岩中没有任何生物痕迹。 6. 简述沉积接触及其特征
当侵入体遭受风化剥蚀后露出地表,其上又被较晚的沉积岩层覆盖的接触关系,称为沉积接触。
特点:(1)侵入体对上覆岩层没有任何接触变质或烘烤现象;
(2)在上覆岩层的底部有下部侵入体的沙砾或矿物碎屑:在接触面下,岩体之上,可见不整合侵入面和古风化壳;
(3)沉积岩层理大致与接触面平行;
(4)接触带岩体一边没有冷凝边,接触面常切过原生流动构造 (5)切过的岩体断层或岩墙到接触面处突然截止
7.如何确定火山熔岩流的流动方向
(1)岩流表面,串珠状,云朵状气孔倾斜面的反方向,或蝌蚪状气孔的大头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2)岩流中褶曲的流纹构造倾斜面的反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3)岩流中长型晶屑,岩屑,捕掳体的小头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4)枕状熔岩中枕状体的大头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5)叠瓦状排列的火山角砾,岩屑,晶屑等倾斜面的反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8.简述变质作用类型及特点
根据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和地质条件,可将变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区域变质作用
它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区域性的变质作用,是地壳活动带伴随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影响区域变质作用的因素是复杂的,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与混合岩化作用相伴生。 (2) 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由于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使原岩发生变形,破碎和轻微重结晶的一种局部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出现在断裂带或其他强烈错动带。 (3) 接触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