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3月月考试题

黄冈市蕲春益才高级中学 高一年级2016年3月份月考试题

命题人:袁超 考试时间:2016年3月23日上午9:00—11:30

第I卷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人,是一种有着无穷欲望和好奇心的特殊“动物”,于是,便有了永无休止的“发现”和“发现”后的兴奋与满足。一次次的“发现”,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随之逐步深化。每一次“发现”,都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难以尽述的益处。但是“发现”并非只有正面效应,有的也隐含着负面的因子。

一百多年来,藏羚羊的繁殖地究竟在哪里?一直是困扰动物学家的谜。近年来,多位动物 学家,探险者及一些科考队相继破解了这一谜团,《藏羚羊摄影展》更直观、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位于远离藏羚羊南方栖息地一千多公里的青海可可西里湖和卓乃湖畔,即是母藏羚羊每 年6月从南方北上,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要到达的繁殖地。

诚然,这些“发现”对研究藏羚羊的迁徙、繁殖及其他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但一丝隐忧也悄然袭上我的心头。在人类“发现”这一隐秘之前,数千只藏羚羊妈妈可以无忧无虑地生儿育女,繁衍它们已经为数不多的种群。如今,由于人类足迹的闯入,打破了藏羚羊繁殖地昔日的安谧和宁静。如果让疯狂的偷猎者得知了这一“发现”蜂拥而至的话,步履蹒跚的藏羚羊妈妈和它们幼小孱弱的孩子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噩运,我不敢再往下想了. 此时,我蓦然忆起一则服装史话。17、18世纪时,为了束腰凸胸,穿着撑起的、状似鸟笼的裙子,成为欧洲女士们的一种时尚。但这一审美趣味却苦煞了服装制造商,用什么来做裙子的支撑物呢?钢丝结实,却笨重;木条虽轻,却易折。就在服装设计师们走投无路之际,忽然传来了一条好消息,有人发现了鲸须的妙用,既有弹性,可以用它来支撑起裙子,又具韧性,任你卧坐屈,伸都不会折断。于是,鲸须成了制衣业的一大支柱,用量剧增,价格飙升。结果,几十万头鲸鱼为此一命呜呼!

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和重视保护人的隐私权。有时我想,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是否也应有自己的隐私权。我们为什么非要穷究一切呢?人类似乎应有所选择和克制,不必过 多地去探索、“发现”、“窥视”、干预它们的生活。也许,给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们留下一些已经少得可怜的隐秘空间,使人类对这些可爱的生命保存些神秘感,可能对我们彼此,都是善莫大焉之事。

--{邓寒峰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现”的隐忧)2001年第7期} 1.下列对题目中“发现”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科学研究中,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B.指人们已找到了藏羚羊的繁殖地。

C.指人们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功用等过多的探究、“窥视”。 D.指人们知道了鲸须可以用来做裙子的支撑物。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野生动物应当和我们人这种特殊的“动物”一样,拥有自己的隐私权。 B.“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兴奋、满足和难以尽述的益处,但却给动物们带来了危险和

灾难。

C.从野生动物的保护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必穷究所有野生动物的一切方面。 D.藏羚羊栖息地在南,其繁殖地在北,二者相距一千多公里。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一切探索和“发现”,都隐含着负面的因子。 B.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对野生动物不应保存有任何神秘感。 C.对自然界里的所有动物,我们都要保护其隐私权。 D.藏羚羊、鲸鱼等都已成了濒危物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

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

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

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翻译题。(10分)

(1)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4分)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分)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8.本诗的“诗眼”是什么?(4分)

9.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 ,猿猱欲度愁攀援。 (2)连峰去天不盈尺, 。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丛菊两开他日泪, 。 (5)剑阁峥嵘而崔嵬, , 。

第II卷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做其中一题。注意: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门窗卸了,楼梯拆了,把里面的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再后来,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现在又在原址重建了望江楼。他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天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

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赶到邻市找到儿子,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华市长撰写的,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

再看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细细考察,就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负责人找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陈主任听后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范玉成的肖像描写,尤其突出他的手指。这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也暗示这双

手雕琢了无数碑刻。

B.工农兵“造反有理”,将一座古建筑当做“四旧”刹那间毁掉,作者如此写是为了批判那

些无知愚昧的学生和工人。

C.“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这句话正面表明了那位老书法家和范玉成书法

艺术有魅力、非同寻常。

D.望江楼重建后,范玉成渴望登上这座楼,但儿子打算陪他去时,他却拒绝了。这是因为他

儿子惹他生气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