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六、阅读《北京的春节》第11、12自然段,完成练习: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请你在文段中找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正月十五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吃元宵)。

3.作者在写这个片段进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从文段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有(3)个高潮,一是(除夕),二是(正月初一),三是(元宵)。

5.文段中作者从(数量多)和(种类多)两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灯多。 6.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排比句)句,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小学语文

高潮——(极限) 淘气——(顽皮) 美好——(美满)

8.作者说“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用“ ”画出来。

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用的很好,它有什么作用?包含着什么意思?

使文章结构严谨,意味着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高潮了。 七、阅读《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 .“精兵简政”的意思是(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 2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3.为什么要采用“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用文中原句回答。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

小学语文

4.文段中用了( 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5.这一段话中的前四句话有四层意思,分别是( ①我们欢迎批评②欢迎任何人批评③④接受任何人批评 )。

八、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七自然段,完成练习: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用“越……越……,越……越……”写句子。 天上的雨越下越大,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2.联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同志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①每天早出晚归②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工友阎振三被捕④母亲和

朋友劝父亲离开北京。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 我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4.这一自然段主要抓住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从中体会到(对革命高度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九、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22自然段,完成练习: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小学语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定(平静) 信心( 自信 ) 沉着( 镇静 )

2.请你写出5个表示看的词语:(俯视 )(仰望 )(鸟瞰 )(瞥一眼)( 远眺)。

3.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4.“父亲”指(李大钊),“伟大的力量”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十、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练习: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 .小女孩死的时候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2 .两个“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然中产生的 幻象。)。

3 .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 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十一、阅读《凡卡》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练习:

1.“希望”是指心里想得到的。这个“希望”真是甜蜜的吗?不是。

小学语文

根据你的理解应该是破灭的希望。

2.明知是一封没有指望的信,作者为什么还用一个美好的梦境做结尾?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3.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表示语意未尽,留给读者深深地思考。(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 .凡卡为什么连破皮袄都没穿,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 因为凡卡希望早点把信寄到爷爷手上,爷爷会来把他接走。 5 .“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作者为什么用“宝贵”一词?

十二、阅读《凡卡》第八自然段,完成练习:

1 .老板、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从文中找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

揪、拖、揍、捞、直戳

2 .为下列词中的“打”选择恰当的解释。

打发(D) 打酒(C) 挨打(A) A 殴打 B 举、提 C 买 D 派 ,命令

3 .这一段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挨饿)(挨打)(睡不好觉)这几个方面。 4 .把这段话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小学语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