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清)

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 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故 C. 而 D. 其 (4)给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 复溯朝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平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5)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以动写静,“寒光动寺壁”写出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移动,寒光折射在墙壁上,仿佛墙壁在动,给人一种动态美。 (2)D

(3)C (4)B

(5)内容上交代了灵岩的具体位置,游览者情况,并告诉了子颍游览路线及写作时间、地点人物。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成。结构上,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解析】【分析】(1)作答本类题首先明确确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对本句话进行分析,本句话的意思为: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清澈透明,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点明手法,从动静的角度,对手法进行解释分析即可。

(2)D选项,由“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可知,“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错误。“帷张而军行”这是一个比喻。故本题选D项。

(3)上文写“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中间用分号,可知为并列结构。前文写到“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后文写“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可知为转折关系,故本题选C项。

(4)本题“复溯”修饰“朝公谷东南”,“缘”修饰“泰山东麓”中间不能断开;本题前后两句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故选B项。

(5)作答本类题型,从内容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写出了灵岩的位置;“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 记述了游览者情况;“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记述了景色。“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记述了游览路线。“张峡夜宿,姚鼐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故答案为:⑴以动写静,“寒光动寺壁”写出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移动,寒光折射在墙壁上,仿佛墙壁在动,给人一种动态美。 ⑵D;⑶C;⑷B;

⑸内容上交代了灵岩的具体位置,游览者情况,并告诉了子颍游览路线及写作时间、地点人物。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成。结构上,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能力。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⑷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⑸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孰,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属行,以谋王也。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于魏,反先俞于赵,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愿王孰计之也。

……于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王与燕王遇。廉颇将,攻齐昔阳,取之。 (1)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复与赵数击齐 屡次 B. 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 遗留 C. 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 中国 D. 教顺非洽于民人也 普遍 (2)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年谷丰孰 通“熟” B. 民不疾疫 生病 C. 众人善之 善待 D. 然而贤主图之 谋划

(3)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令足下之贤行功力 您 B. 非素深于齐也 向来 C. 秦诚爱赵乎 诚实 D. 其实憎齐乎 它实际 (4)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亡韩而吞二周 使……灭亡 B. 故以齐啖天下 吃,引申为“拿利益引诱” C. 故出兵以劫魏、赵 掠夺 D. 秦独私之 占有 (5)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赋田计功 授给 B. 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 背离 C. 反先俞于赵 反对 D. 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坚决 【答案】 (1)B (2)C (3)C (4)C (5)C

【解析】【分析】(1)B项中“遗”是动词,读作wèi,后接宾语“赵王书”译为送交,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