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案例91 学前心理学的重要性案例

1.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个别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的场面。

2.家长要求3岁的佳佳每天做数学题,佳佳做不好,也不愿意做,家长很生气,不断训斥和责骂佳佳。

3.有位幼儿教师费了很多工夫,将活动室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

案例92 “淘气包”的转变

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跑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惟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连上立即表现诧异,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得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地转变了,变得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老师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他立即表现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案例93 观察法案例一

米歇尔.兰姆等人曾用观察法考察了同伴强化因素对儿童性别差异发展的作用。他们采用时间取样策略,在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对每个孩子每次观察10分钟,共观察3~6次,观察过程前后持续几个星期。观察中主要记录两种类型的行为事件。一种是性别化的行为,如男性类型活动包括玩汽车、攀爬、追逐、穿男式服装,女性类型活动包括玩炊具、玩洋娃娃、艺术性活动;穿女式服装。另一种是儿童同伴对这些性别化行为的反应,包括强化和惩罚。研究者将强化分为7种,如表扬、肯定、遵从等,惩罚包括批评、反对等5种。

案例94 观察法案例二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2005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2005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2005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2005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

案例95 实验室实验案例一

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对5~8岁儿童作过一项研究。实验的基本做法是这样的:一名女试验者把儿童单独地从教室带出来去玩玩具,在去游戏室途中,试验者告诉被试她要去图书馆办点事,让被试在离图书馆不远的一个房间等她。在等待时间儿童可以看看电视。播放的电视短片的内容是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玩偶作出各种攻击性动作(用木锤击打玩偶)。电视结束后,儿童被试被带到游戏室并被留在室内玩15分钟。游戏室内有一些攻击性的玩具,可用来作出模仿的或非模仿的攻击行为(其中包括一个玩偶),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的玩具。试验者通过安装在游戏室墙壁上的单向玻璃隐蔽地观察被试儿童的行为,并记录儿童所表现的各种攻击行为。

案例96 罗森塔尔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果然有了显著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案例97 教育干预实验案例

奥登曾对孤独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成人进行教育指导,传授一些社会交往机能;第二组与同伴一起游戏,练习社会技能,但不予教育指导;第三组为控制组,先不做任何处理,在游戏之后再给予指导。实验持续4周,实验前后均采用社会测量法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经过教育指导的第一组被试社交能力的提高比其余两组多,经过测量他们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由明显提高。一年以后的追踪测查发现,第一组儿童社交能力有持续进步的迹象。

案例98 谈话法案例(皮亚杰)

主题:“云彩为什么会动?” (一)

问:你看见云彩在走吗?为什么它在走? 答:我们走的时候,它们也跟着走了。 问:你能使它们走吗?

答:每个人都可以,当人走的时候,它也走。 问:当我走着,你站着不动,云彩也在走吗? 答:是的。

问:在晚上,每个人都睡觉了,云彩还在走吗? 答:是的。

问:但是,刚才你对我说,当有人走路的时候,云彩才走的。

答:他们总是在走的,当猫在走的时候,还有狗,它们使得云彩也跟着走。

(二)

问:为什么云彩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 答:因为风,风吹它们走的。 问:风从哪里来的呢? 答:天空里来的。 问:风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答:不知道。

问:云彩能把风造出来吗? 答:不能。

问:云彩动的时候能造出风来吗? 答:不能。

问:当没风的时候,云彩还能自己动吗? 答;不能。

在上述研究中,皮亚杰注意了哪些问题?除此之外,你觉得运用谈话法的研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99 幼儿的“倒退”行为

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案例100 大人为什么学不会长沙话

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5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话。

案例101 为什么孩子老说“不”

儿童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成人的指挥。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有位爸爸描述他儿子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下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爸爸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可是连喊三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我没空!”积习专心摆弄玩具,对爸爸的耐心结实不予理睬。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按入浴池。可是,趁爸爸去那浴皂当儿,孩子跑掉了。爸爸气不过,一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一般来说,

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不是好孩子。”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出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稳定。

案例102 宝宝不吃奶了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案例103 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案例104 双生子的故事

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

案例105 我爱的电视节目

看电视换频道的时候,如果有个频道正在直播足球赛,有的人看到后不加考虑的换台,有的人则一看到就目不转睛。

案例106 数动物

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知道为什么吗?

案例107 诗歌活动孩子为什么坐不住

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七彩的梦”,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