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1
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题 ——细胞学说、显微镜的使用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B) 学习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B) 目标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a) 学习札记 重点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学习内容及过程 难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点 学习札记 学习内容及过程 【自主学习】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最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植物死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________。 (2)1838年,第一次系统提出“植物体是细胞的聚合体”的是德国植物学家________。 (3)1839年,提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的是德国动物学家________。 (4)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施莱登和施旺等科学家共同提出:一切________________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 (2)意义:细胞学说将________________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之一。 讨论1:所有生物均具有细胞结构吗? 讨论2: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如何理解? (1)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病毒不具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总之,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可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 (1)主要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载物台、通光孔、转换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等。 (2)放大倍数=________放大倍数×________放大倍数 注意: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3)成像原理:成像通过目镜和物镜共同放大。 注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________;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________,离玻片距离越________,所能看到的细胞数目越________,视野越________。 (4)方法步骤:取镜与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复原与安放。 (5)高倍物镜使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标本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调节细准焦螺旋 讨论3: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会变________,如何调节?
2.电子显微镜 (1)透射电子显微镜:适合于观察细胞________的超微结构。 (2)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细胞等样品的________形态和结构。 【必背内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和内容; 2.光学显微镜高倍物镜的使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B.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象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镜观察,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损坏镜头 D.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将所观察物象移到视野中央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4.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断,此时 ( )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5.下面是用显徽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徽镜 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①移动载玻片 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⑤ D.③②⑤④ 6.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若发现镜中生物往图中圆圈内所示方向游走,请问你该把载玻片往哪个方向移动才不至于使微小生物从视野中消失 ( ) A.甲 B.乙 C.丙 D.丁 7.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然后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存在。则异物可能在 ( ) 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装片上 2
1-7 CCADACC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