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邹鲁文化地位形成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小邹鲁文化地位形成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

作者:王宏岩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9期

摘 要:义乌自古文化昌盛、文人辈出,素有“小邹鲁”之称。义乌在滚滚历史潮流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代代相承的耕读家风,从而造就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和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改革开放之初,在“小邹鲁”文化的催生下,义乌突破体制机制限制,率先在全国设立小商品流通市场。通过30多年的壮大发展,如今义乌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其蜚声海内外的国际性小商品市场地位和全国第十个、浙江省第一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关键词:小邹鲁;文化地位;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76-03

作为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流通中心的义乌市,以发展商品市场,振兴商业文化,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多次被海外知名媒体评为中国县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自1991年以来,义乌小商品城成交额已连续21年位居全国专业市场榜首,还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首次将义乌列为第二位。在金融危机面前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19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06.3%,增长17.2%。义乌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达到了515.12亿元,同比增长12.95%,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同年3月,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批准设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十个、浙江省第一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义乌自古文化昌盛、文人辈出,素有“小邹鲁”之称。探索中华文化渊源,作为民族文化正源的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代儒家,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代儒家,则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至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学主“即物而穷理”。朱熹(安徽婺源人)、张栻(四川绵阳人,后迁湖南衡阳)和吕祖谦(金华人),当时称“东南三贤”。南宋时义乌人徐侨初学于吕祖谦门人金华叶邽,后师事朱熹。学成后即把朱氏之学在义乌设堂开学进行传授,弟子遍布金华“八婺”,如王世杰、叶由庚、朱中、朱元龙、楼大年、康植、龚应之等。其弟子又广为设堂讲学,传授朱氏之学,培植了如王炎泽、石一鳌、黄溍、王袆、宋濂、王龙泽、丁廷玉等一批有着历史影响的人物,成为了朱熹门下的一个个重要独立的理学分支。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有徐侨门派、黄溍门派、宋濂门派等理学分支。

“小邹鲁”学术研究对义乌历史人文环境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义乌自古就形成了代代相承的耕读家风

宋以后,儒林文苑,人才济济,引导着社会上好学之人去“即物而穷理”,从而使义乌境内好学之风至今不衰。不论古今、近现代和当代,造就了不少高级知识分子。自唐朝至清末,文科进士有184人,其中南宋的王龙泽是状元,朱质是榜眼(第二名)。两人都是赤岸镇人,特别好学。据旧志所载,镇内冯氏有9个进士,杨氏有18个进士,朱良佑之孙朱杞,有九子七登科之颂。近现代的义乌名人朱献文、冯泽芳、冯雪峰、冯志祥等也是赤岸人。义乌境内,好学之风相袭,使当代的出国留学生不断增多。博士生导师与教授的人才,未列入《义乌名人录》的,常有申报。 二、“小邹鲁”的好学精神

义乌人不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中,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元代史官黄溍、滋阴学说的倡导者朱丹溪,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他们对文学、史学、书画艺术、医学和水利工程学等的研究,都能自成一家,影响全国。近现代的数理学家、军火制造工业专家陈榥,兵工技术专家虞绍唐,棉花科学家、农业家、教育家冯泽芳等,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首译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堪称“小邹鲁”现代文化界的杰出代表。

三、“小邹鲁”不但历史人才多,而且历代人才多,历代的著作也多

古代著述包括已佚的共有560余部,近现代和当代的著作正在征集统计中。名列义乌旧志的文人学士,多半都有自己的文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录的骆宾王、宗泽、黄溍、王袆、朱震亨等人著作,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和医学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宋代理学家徐侨,曾有8部著作。为义乌和浙东提供研究理学的教材,现在除《毅斋诗集别录》1卷外,其余著作可惜已经久佚。元、明、清三代,“小邹鲁”著作最多的人是:元代的朱丹溪21部;明代的黄溍有16部,吴之器有21部,吴之文有15部;清代陈圣圭有12部,陈熙晋有12部,朱一新有13部。“小邹鲁”的文坛光彩耀目。

“小邹鲁”的理学研究盛于宋、元、明而衰于清,但由于清朝统治阶级以“八股文”取士,文禁甚严,使好学之士热心于追求功名,而降志于无用之学。“八股文”是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统制思想的工具。故嘉庆《义乌县志》,邑内知名文人理学篇不见清代人,而儒林篇、文苑篇则多达13人,其人不是“为文古博纵横”,就是“博学工诗,多幽婉逸丽之句”。清末戊戌变法后,受“西学”影响,自然科学的研究遂占上风,而以八股文取士也就告终了。

四、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小邹鲁”理学研究,至今对义乌精神的形成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小邹鲁”的文化地位造就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邹鲁”的学术研究范围,在古代固然以理学为主。理学研究的主旨在“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倡导滋阴学说的一代医圣朱丹溪,原本是一位理学大家,因母患病而众医束手,遂立志學医。他在医学上千里求师,潜心医籍而“格物致知”终于治好了母亲的顽疾,并写成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医学名著,而成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而以后的虞抟、陈元咎两位医学名人,也是“小邹鲁”学术研究兴盛时期造就出来的典型。清末于西方传入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致学”,也正是取义于“格物致知”。

由于受“小邹鲁”好学精神影响,义乌人独具义乌的传统风格。“刚正勇为”是义乌人最突出的风格,历史上如有“初唐四杰”之称的骆宾王,明召修《元史》总裁之一王袆,清翰林院编修朱一新和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等,都是杰出的人物。受“小邹鲁”好学精神影响,义乌人不但从文,而且尚武。嘉庆《义乌县志》风俗篇引丙申志曰:“激烈慷慨有足多者。”指的就是如宋一代抗金名将宗泽,明戚继光麾下的抗倭“义乌兵”将领陈大成、王如龙、朱文达、陈禄、吴惟忠、叶大正、童子明、丁茂等人,以及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的历朝历代烈夫烈妇。

(二)“义乌精神”打造新一代的“拨浪鼓文化”

宋《地理志》曰:“急于进取,善于图利”,说明义乌人自古就有敢作敢为敢闯的精神和善于谋利的经济思想。有了经济思想,就必然会有发展经济的积极行动。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钱端礼奉旨造会子。会子是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当时在金华地区最早使用,而且最为盛行。可见宋朝时,金华、义乌这一带商贸已相当发达。近现代义乌的鸡毛换糖,不过只是一种商贸的特殊形式,它投资极少,虽以麦芽糖为主,但也带点针头线脑、钮扣等小商品进行商业性的交换。实际上是义乌小商品贸易的鼻祖。正由于义乌人有“急于进取,善于图利”的优良传统,而且能不断弘扬,所以才形成了今天这个驰名中外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源于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义乌人在特定的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的自然条件下,加上义乌人敢闯敢干的“勇为”精神,使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义乌农民在农闲时充分利用本地盛产的红糖做成生姜糖、麦芽糖,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换鸡毛,再用换来的鸡毛、鹅毛、猪毛加工成鸡毛掸、刷子等当做下次外出时“鸡毛换糖”置换的商品。随着义乌人自己加工商品的不断丰富,到后来就发展成为带动日用小百货,如针线、纽扣、发夹、彩泥陶、项链、塑料丝等与农村百姓家中闲置商品的交换。随着鸡毛换糖外出人数的增多,义乌本地人的商业意识也逐渐地浓厚起来,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到20世纪70年代末,义乌就出现了提篮叫卖的个体商贩流动市场。如此一来,义乌民间就形成了独特的“不等不靠”、“敢闯敢创”、“薄利多销”的拨浪鼓文化。

(三)“拨浪鼓文化”催生国际性商贸城

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就顺应群众要求开放了对地摊市场、马路市场的禁锢,允许个体工商户自由从事长途贩运、商品买卖、家庭加工的“三不禁”政策。这使受制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