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能力, 充分预设,力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法顺应学法,教学思路符合学习认知思路,力图从语言入手,通过读、思、评、说等平台,引导学生读懂、读深、读活。在这样的过程中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形象中获取新知,升华情感。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在语言情境中感受语言内涵并在具体形象的创造中获得新的语文心智。

教学目标:

1. 会认“矛、盾、誉”等 9 个生字,会写“寓、矛、盾”等 6 个生字,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寓言含义,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3. 帮助学生树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的意识;明白做事不要急于求

成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 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1.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2. 帮助学生树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免得喧宾夺主的意识;明白

做事不要急于求成的道理。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1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 挂图。 3. 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

(一)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 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 (五)简介:

作者:韩非(本文选自《韩非子》) .1

.2 .3

寓言:体裁特点 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大家还记得吗? 我们曾经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忆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熟读成诵。

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与矛。 第二层: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盾”等几个生字,会写

2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寓、矛、盾”等几个生字。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 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2. 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3. 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4. 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点到即可。表演时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力求惟妙惟肖,富有创造性。议论时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不同感受。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的尴尬局面?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吗?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既是课文内容的升华,又是课文内容的拓展。通过讲故事、列举事例等形式,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寓言蕴含的哲理的领悟。 (四)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楚人有鬻 n( )与 mo( )者,誉之 曰:“吾盾之 jian( ),物m( )能 ( )也。”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