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 A缝隙连接 B紧密连接 C中间连接 D 桥粒 E 相嵌连接 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 B紧密连接 C缝隙连接 D桥粒 E曲张体 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 单纯扩散 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运输 D 继发性主动运输 E Na+
-Ca2+
交换
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A 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 E 有饱和性 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糖类 B 脂类 C蛋白质 D胺类 E 核糖核酸
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 A化学门控通道 B电压门控通道 C机械门控通道 D M型Ach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 17 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
A两个α亚单位上B 两个β亚单位上 C 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 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 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 18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 A G-蛋白 B 腺苷酸环化酶 C 配体门控通道 D酪氨酸激酶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
19 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 A cAMP B IP2+3 C Ca D Ach E DG
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 A Cl-内流增加 B K+
外流增加 C Na+
内流减少 D Ca2+内流减少 E 胞内cAMP减少 21.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
A心房钠尿肽 B 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
A 心房钠尿肽 B 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
A 激活蛋白激酶 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 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 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 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 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
A K+
和Na+
B K+
和 Cl- C Na+
和Cl- D Na+
和 Ca2+
E K+
和Ca2+
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 A Na+
B K+
C Cl- D Ca2+
E Mg2+
5
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 A 等于K+
的平衡电位 B 等于Na+
的平衡电位
C 略小于K+
的平衡电位 D略大于K+
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
的平衡电位 27 细胞膜外液K+
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 膜电位负值减小 B K+
电导加大 C Na+
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
-K+
泵向胞外转运Na+
增多 28 增加细胞外液的K+
浓度后,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29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
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0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1 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
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 A 都有开放状态 B 都有关闭状态 C 都有激活状态 D 都有失活状态 E 都有静息状态 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 A神经和内分泌腺 B 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
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D 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 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 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 A膜电位变化 B囊泡释放 C 收缩 D 分泌 E产生第二信使
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 A 刺激电极正极处 B 刺激电极负极处 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 D两处均不发生 E 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 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8 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超射 E 极化 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负极化 D超射 E 极化 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6
42 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 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 C 仅出现内向电流 D 仅出现外向电流 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
43 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基本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 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 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
A 离子电流 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C 离子电导 D 膜电位 E 动作电位 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
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 B 电压钳技术 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 D膜片钳技术 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 47 正后电位是指
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C 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 D 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 E 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 48 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9 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50 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51 细胞兴奋过程中,Na+
内流和K+
外流的量决定于 A各自的平衡电位 B细胞的阈电位 CNa+
-K+
泵的活动程度 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E 刺激的强度 52 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
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
外流 B 动作电位升支的Na+
内流 C复极化K+
外流 D复极化完毕后的Na+
外流和K+
内流 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
内流
7
5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
54 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
A 动作电位幅度 B 组织反应强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 55 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幅度 B组织反应强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 56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
A 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 B 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 C 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 D 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 E 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
57 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 A 小10-15mV B 大10-15mV C小10-15mV D 大30-50mV E 小,但两者几乎相等
58 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 A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
59 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
A 5 次 B 50 次 C 400 次 D 100 次 E 500次 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后 61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 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 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 C 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 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 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 62 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
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63 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
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