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201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冲刺点拨检测试题(附答案)1 中考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备考导航 知识盘点 考点梳理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的目标要求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部分中指出,对古诗文的阅读,要做到: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及古文中的重点段和名言警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大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加之纵观历年来各地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有以下考点: 1.通假字的本字、读音与意义; 2.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理解、辨析; 3.关键文言实词的意义; 4.重点文句的翻译; 5.文言语句朗读节奏; 6.文意的整体把握; 7.行文思路、作者情感、作品艺术特色的揣摩与探究。 常考题型 以选择、判断、填空、解释、翻译、简答、表述题型为主流,另外有还两类常考题型:开放探究题和比较阅读题。 提分妙招 锁定命题 研究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可以明晰看到,文言文阅读在试题中特点鲜明,大部分为主观题型,专注于字词、句意、文意的考查。多以考查课内语段为主,有的则外加一篇课外文言短文,个别考区则完全考课外文言文,考点则全是课内文言文内容的迁移。 今年的中考命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趋势会是稳定中又有新变化。稳定在于保持往年命题思路,仍然以检测课内文言语段为主,题型仍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并用,考点从字词翻译到内容理解到评价鉴赏,题目叙述简洁,富有启发性,成梯度排列,题量一般4―5道,分数一般会设定在14―18区间。 试题新的变化也将明显。课外文言文材料分析考查会呈上升趋势,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内容上与课内材料关联,写法上相近的语外文段将会更受命题者青睐。一则课内语段、一则课外语段的比较阅读命题方式,会继续流行。就设题来预测,题目的探究性、开放性会更高,一些题目会向课外延伸。灵活考查能力的创新型题目,有可能有更亮丽的展示。 复习策略 文言文是一项基础性知识,同时又颇具能力性。文言文阅读则是整合基础与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把握基础知识,又要加强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增加技能,提高水平。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1.重视基础的复习。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是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把握,重点复习以下内容:作者作品;有关文化知识;生字读音;通假字读音、所通字及意义;重点实词意义;重点虚词意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常见文言句式等。对这些知识,要分门别类予以整理,并辅以例句阐释,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做到理解清楚,记忆牢固。 (2)重视基本课文的复习。就是对课本上学过的文言篇章的复习。对要求背诵的甚至课本没有要求背诵,但自己喜欢的文言篇章,要积极读背,背熟、背准、背牢,增加语感,以对文言知识形成迁移默化的理解。 2.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或拥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之后,必须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阅读能力测试点主要包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主旨,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理清思路,体会重点词语、语句含义及作用,评价人物思想感情,把握作者观点,体会表达技巧,鉴赏艺术特色,探究理解等,在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求一次全对,但求不断总结,在反复比对、总结中,增加知识,消除不足,形成能力。 3.增加相应背景知识。祖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知识丰富了,才能理解快捷,认识深刻,才能在中考中思路开阔,头脑灵活,做出的答案才能准确、深刻,彰显才华。增加背景知识,要靠不断地阅读来实现,要广泛阅读文言文篇章,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天文地理,阅读历史哲学,阅读各类各样的书刊,并且于阅读中深入思考,善于积累,从而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宝库,促进能力形成。 4.适当加强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练习。随着文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考生思维品质的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测试将逐渐更多地进入考题,使用课外文言材料,或许会成为今后文言文阅读测试的一种命题新趋势。因此,要适当加强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与练习,在不断地拓宽中,增加知识,并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当然,对课外文言文的复习不宜过深,要选用那些浅易、富有趣味性的文言短文来练习,寓言、人物故事、哲理随笔等,都是可选用的练习材料。
常用文言虚词集释: 1.之 (1)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作第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一人称,译为“我”。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音节助词。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2.其 (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3.者 (1)结构助词,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4.而 连词,常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